走出困惑:反思“三维”教学目标
本文关键词:走出困惑:反思“三维”教学目标
【摘要】:"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新课改实施九年来,"三维"目标引发的争议从未停止,从争议中反思是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和动力。而科学的反思是多维和全面的,"三维"目标应汇聚正向、逆向及系统反思三种思维,从正向反思其内涵的与时俱进性和映射出的哲学价值;逆向反思其现实与前瞻的错位;最终通过系统反思,探索推进"三维"目标顺利落实的策略。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 反思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我国正在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三维”目标自提出到实施一直争鸣不断,对其目标内涵、如何实施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的争议也颇多。2008年吕达先生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思考”为主题的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3 黄爱峰,吴昊,顾渊彦;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教育问题透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王波;;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5 牟映雪;论新课标下的学习方式与教学观、教学方式的转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朱成科;重塑唯物辩证法精神:原创性教育研究的思维向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谈利兵;;论“生命教育观”视域中的课堂教学[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04期
8 邹斌;教师知识与教师专业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9 刘可;曾天山;;小学教师培养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5期
10 岳欣云;理论先行还是实践先行——兼论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邹玉玲;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观探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岳欣云;教师研究的反思与再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旭卿;信息技术中介的教育实习环境创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海涛;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小庆;电工电子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2 曾玮;基础教育新地理课程中的教师角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迎春;教育习俗视野下对课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4 段发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生长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陶学文;试论高校课堂教学的病理性症状及其诊治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阳静;基础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转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郎丽;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钱雨;课程发展中的幼儿教师角色探析——解释现象学的视角[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婷;道德共生:品德课程开发的价值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姚兰英;我国高师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志华,邹翠霞;情感教育——新的课程目标[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6期
2 张华;刘宇;;试论课程变革的文化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俊明;;新课程背景下基于三维目标的理科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3期
2 王小军;;怎样说好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1期
3 ;源创教育杯“课堂教学精彩一页”征文启事[J];教师博览;2011年07期
4 ;源创教育杯“课堂教学精彩一页”征文启事[J];教师博览;2011年09期
5 张薏;;课堂教学中的“鲇鱼效应”[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6 沙春侠;;如何打造高效课堂[J];宁夏教育;2011年Z1期
7 陈光辉;;关于课堂教学和教师成长的随想[J];安徽教育;2011年05期
8 陈晓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6期
9 田继万;课堂教学需要“七管”[J];中小学管理;1997年09期
10 崔艳;;谈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娟;海门市海南中学课题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初中课堂教学良好心理状态的实验研究”中期实验报告[A];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C];2004年
2 李春鹏;张新奎;李为民;;信息化课堂教学“三原则”解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郑祖利;;浅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4 卢传梁;赵润麒;;试论“主体性教学”(节选)[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5 庞维国;;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学习:生成论的视角[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凤平;;对提高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认识[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7 李玉堂;;奏好课堂教学“三部曲”[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8 鄢晓英;雷俊丽;;探讨课堂提问[A];第十五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七届工程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凤平;;对提高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认识[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10 林叶锦;李世臣;;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实现方法[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普陀区教育局局长 李学红;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未来发展的空间[N];解放日报;2009年
2 江苏省盱眙中学 邱海林;怎样的课堂才是“和谐课堂”[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3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组长 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彭晓泉;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N];中国教师报;2005年
5 马玉顺 刘曰礼;新课改应关注课堂教学细节[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武穴市四望镇中心学校 张烈学 汤文华;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N];黄冈日报;2005年
7 山西运城学院稷山师范分院 庞国太;课堂教学应多给学生留些空间[N];科学导报;2005年
8 陆锡江 海宁宏达实验学校;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N];中国教师报;2009年
9 何青霞 张艳荣;浅析课堂教学的浪费现象[N];伊犁日报(汉);2009年
10 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 钟鸣;5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初探[N];中国电脑教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良初;课堂传播效果:研究的维度与理论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少玲;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强;在线测评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小青;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占丰菊;课堂教学中教师互动性决策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奕;中国语境下中外教师课堂互动的对比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李红玲;论教学反思[D];山西大学;2007年
8 赵晖;哈尔滨市南岗区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袁进霞;迈向滋润生命的殿堂[D];河南大学;2004年
10 宋燕;课堂教学审美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15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1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