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质和价值
本文关键词: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质和价值
【摘要】: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它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子系统,能够为教师自我合作学习搭建平台,并凭借"共同体性"激发教师学习兴趣和意识,构建扁平学习共同体,有力促进学习型组织的生成,通过学习不断实现共同体的自我超越。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研培部;
【分类号】:G451.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彼得·圣吉这样描述学习型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想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1]学习和共同体它是基于学习者共同需要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斌;;关于新时期教师师德特质培育的思考[J];教师;2011年26期
2 ;测一测:隐藏在你身体里的动物特质?[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1年06期
3 星座小公主;;12星座可爱教主无人敌[J];男生女生(银版);2006年10期
4 张定强;;教师成长不可缺失的特质:反思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5期
5 牟兰;冯水陆;;美育与素质教育[J];泸州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张志松;尹国兴;;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康晓伟;;发达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构成要素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8 张显辉;曾晓彤;;师者“三心”——试论教师的道德人格构成[J];现代交际;2011年06期
9 王栋;;齐鲁两国教育思想之异同及其特质[J];齐鲁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10 徐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大学教师定位探析[J];考试周刊;2011年4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钢;;试论成功心理辅导员的特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莫文;皮婧;;摩梭中学生性格状况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杨明磊;;神奇商店、资源回收站、龙门客栈——三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应用与比较[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杨丽珠;;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李高峰;;华美协进社社务及其特质探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伍承聪;管健;;大学生校园污名心理与行为的归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许燕;王中会;;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大学适应关系的模型[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中会;王晶;;性别角色与大学适应关系的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朱菁菁;;自我同一内涵心理冲突[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沙毓英;秦稚华;;基诺族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发展及其与当地汉族学生的比较[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景寅;好校长应具备的特质[N];承德日报;2008年
2 山东省莱州市教研室教科所 彭慧;学校管理文化的生态特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肖川;教育情境的特质[N];人民政协报;2000年
4 金坛市教育局 徐吉华;让思考成为习惯[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5 北京师范大学 许燕 王芳 赣南医学院 王建发;谁是职业倦怠易感人群?[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刘琴 本报实习生 李理 卢莹;发现孩子 因材施教[N];广西日报;2010年
7 省实验学校郑东中学 崔红霞;我所理解的素质教育[N];河南日报;2007年
8 金姝;透视赴港求学热[N];吉林日报;2007年
9 蔡永;再忙也要留一点时间来思考[N];天津教育报;2008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 邹安川;行走在比较教育长河中[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颖彦;四川灾区青少年心理康复特质的探索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文祥;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武俊学;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阎文蓉;特质抑郁大学生的心率变异性特点[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建兵;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孔凡华;中学生希望特质、应对方式与自信心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石瑜婷;大学生归因方式、人格特征与内疚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芸;认知行为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的影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马庆磊;大学生宽恕与特质情绪智力、人格、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闻明晶;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36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36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