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签式趋同到内涵式多样——生态课堂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本文关键词:从标签式趋同到内涵式多样——生态课堂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课堂 教学模式 学科能力 生态位 生态补偿
【摘要】:生态课堂作为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领域,在内涵、特征、构成因素、构建策略、评价以及实践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研究内容简单化与趋同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脱节、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突出。明晰价值取向、澄清相关概念、构建教学模式、改进研究方法是未来生态课堂研究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424.21
【正文快照】: 一、生态课堂研究源起从国外研究来看,最早用生态学研究课堂教学的是美国教育学家沃勒,1932年他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classroom)的概念。其后,多尔和庞德于1975年在《课堂生态学:对一个被忽视的教学研究维度的关注》一文中,提出“学习生态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2 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3 金建生;王嘉毅;;构建生命发展生态课堂[J];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管月飞;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兴华;课堂教学生态及其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广华;化学生态课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天梅;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郑伟红,郑卫丽;对技术选择因素的反思——评乔治·巴萨拉的技术发展和技术选择思想[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4 张守文;经济法学方法论问题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郑元叶;生态事实、价值观与生态伦理规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胡坚强;试论我国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包庆德;论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蔡建国;舒美英;;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哲学反思[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彭勇;;基于体育隐蔽课程的多元文化传递价值认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玲;胡涌;粟俊红;张仕固;柳晓玲;;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概述[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粟俊红;胡涌;王玲;柳晓玲;张仕固;;高等教育中的生态问题探讨[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4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赵心宪;;新世纪初国内期刊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过程——巴蜀作家群生态研究理论依据的文献整理之一[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杨俊;黄琴;李建忠;刘松年;;学术生态初探[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佳宏;蒋关军;;生态经济学视野中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朱法荣;;在场与幸福: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的伦理价值[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萧湛;;论宗白华美学的伦理学内涵[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刘顺妮;水泥-混凝土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孔冬;管理生态学[D];苏州大学;2003年
5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6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莉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宋晔;校园伦理智慧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杰;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开发的初步探索[D];苏州大学;2001年
2 高闯;科技活动课程理论与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杨嘉云;陆良山区初中英语写作的障碍诊断及其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肖娜;论贝尔纳学派的科学学[D];湘潭大学;2001年
5 邱硕立;论“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D];四川大学;2001年
6 张英成;足球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傅顺;从环境演化角度探讨三星堆文化消失之原因[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8 宫火良;河南省高中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9 杜正学;西峰市普通安全中学教学设施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建青;对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2 田虎伟;;混和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3 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李翠白;;西方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5 肖川;文化生态视域中的师生关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6 丁炜;;知识复杂性之考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梁保国,乐禄祉;教育的生态文化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5期
8 杨冬梅;;课堂教学生态观阐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9 张丽萍;刘建军;何琪;;用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塑造生态化创新型课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张二庆;耿彦君;;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潘光文;课堂的生态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鸥樝;情境学习的理论和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素玲;教育生态观与教育生态化[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张红;生态化教学的理论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6 汪杰锋;普通中学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鲁东大学;2006年
7 黄榕;反思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焕荣;化学课堂对话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晓静;中学化学课堂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顺清;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梅;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构建生态课程模式[J];教育探索;2005年11期
2 汤■民;目标教学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3 郑其恭;教学模式研究引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7年02期
4 喻莉莉;基于Internet的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探讨[J];洛阳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卢文华;“双主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其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卢霞;勿将“模式”当标准[J];北京教育;2002年08期
7 陈旭远;建构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11期
8 查有梁;;教贵引导 学贵领悟[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9 傅朝鼎;论问题性教学模式的设计[J];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10 李薇华;"打包教学"初探[J];天津电大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卫嘉;;德心共育的大学生自助助人心理成长教学模式新探[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3 张晓玲;吉明明;王啸天;赵霞;钱宇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陕西省户县第一中学 冯继斌邋王芳晨;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2 通讯员 陈永刚 杨娟;巴楚 打造“双语”教学系统工程[N];新疆日报(汉);2005年
3 静海瀛海学校;构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促进课堂教学和谐高效[N];天津教育报;2010年
4 江都市国际学校 徐德培;建设高效课堂的三个基本点[N];江苏教育报;2009年
5 通讯员姜俊义;土左旗推行“三语”教学模式 推动民族文化发展[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6 临沂师范学院 徐玉如;构建精品课程动态教学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记者 刘佳;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N];黄石日报;2009年
8 江苏省灌南县教育中心 周如俊;究竟哪些管理“泥潭”在阻碍学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记者 孟晓明 通讯员 魏礼青;未来五年:实现民汉合校“双语”教学[N];吐鲁番报(汉);2006年
10 王玉明 王志强;制约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N];开封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家刚;认知学徒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司成勇;从“学答”走向“学问”[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薛小丽;西方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李曙婷;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刘强;基于样式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胡泽民;“学习用户”理念下远程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8 李君丽;发展性教学评价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岳欣云;教师研究的反思与再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雷;以问题为基础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丽;银川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先花;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审美精神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向丽;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孔艳;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整合与重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华升;基于概念图技术的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峰;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8 苏海针;基于体验的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高慧波;在远程开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胡雯;虚拟学习社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41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24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