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情境下的符号互动理论
本文关键词:网络情境下的符号互动理论
【摘要】:由G.H米德创建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类通过符号互动可以实现主我与客我的互动,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网络情境的出现,为符号互动理论提供了全新的土壤——网络情境。网络情境对符号互动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虚拟世界和"符号人"的出现使得网络情境下的符号互动理论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作者单位】: 北京印刷学院;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并阐释了社会生活中个体人格的两个重要组成要素,即“主我”与“客我”。米德认为:“主我是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而客我是一个自己采取的有组织的一系列他人的态度。”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振存;论主体自我教育的内在机制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詹世友;;论美德的特征及其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6年02期
3 何玉兴;价值差异与价值共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陈佑清;交往学习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5 尧新瑜;;理解自我:道德教育的人本理路[J];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6 彭小虎;互动主义原理与学生素质之养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09期
7 项贤明;教育与人的发展新论[J];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8 詹启生,乐国安;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曾盛聪;;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历史预制、现实预制与价值选择[J];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01期
10 李美辉;米德的自我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怀连;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6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彭贺;人为激励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5年
10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晓玲;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D];苏州大学;2002年
2 张家铣;从规范世界到意义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柳德玉;论教师经历与专业成长[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胡芳;知识观转型与教师角色变迁[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金劲松;论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化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涂欣;作为一个人的教师[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邢起龙;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曾莉;中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之骐;重庆市普通中学网络教育资源利用情况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绍英;网络情境下的学校教育科研[J];江西教育;2002年Z3期
2 贾健;;初中阶段网络教学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创设[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9期
3 罗刚;;网络情境下成人深度学习策略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6年10期
4 刘玉青;罗彩霞;;罗湖教育博客应用与实践研究——“青青小水点”与“网络情境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14期
5 李雪莲;车彩静;;领导学视野下网络情境中教师行为分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01期
6 李智;;西方对中小学生对抗行为的民族志研究及其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7 焦方瑞;;米德符号互动论之教育蕴义[J];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08期
8 宋丽范;;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27期
9 刘新生;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0 宋丽范;;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轶芳;交往教学理论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泽文;课堂互动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方全;主体合作学习中教师作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邵博学;关于知识学习中家庭规范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晓娜;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魏迪;新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叙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梅梅;对话教学视野下课堂提问行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46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246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