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网络教学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述评

发布时间:2017-12-24 14:28

  本文关键词:网络教学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述评 出处:《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教学 生态系统 教学模式 学习模式 服务质量


【摘要】:网络教学因其覆盖范围的广泛性,教学模式的交互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其在现代教学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师与生、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一种教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助于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教学与科研网络平台及在线科研协作系统的双向良性互动,并进一步提升网络教学服务质量,这将有助于学生积极拓展思维空间、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探索能力。基此,从环境分布性、互动性、竞争性、演化性四个方面,对网络教学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网络教学科研互动模式和教学情景设计四个关键维度,对基于网络教学生态系统的教学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述评。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资助项目“教师网络教学活动研究——教师的网络教学模式组合选择研究”(课题批准号:BJA08072),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研究”(课题批准号:AD09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期502第总期4第年1102一、导言近年来,网络教学因其覆盖范围的广泛性,教学模式的交互性、科研协作平台的开放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其在现代教学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师与生、教与学乃至教学与科研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一种教学过程中的多维良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2 曾海军;范新民;马国刚;;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行动:基于中文文献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09期

3 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4 雷树祥;林辉;;网络教育质量保证评估体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2期

5 高雪莲;高启杰;;互动式教学模式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03期

6 李轩仪;远程教育的财富未来[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0期

7 李东,王晖;简析研究生教学模式[J];江苏高教;1998年06期

8 宗秋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9 孙琼玲;黄建业;龙贵江;;通过内容分析研究中国有关网络教育研究现状[J];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刘学凤;;网络教育环境搭建设计[J];考试周刊;2008年1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虎;刍议网络教育的特征及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陈婷;;现代远程教育中互动理念的分析研究[J];办公自动化;2007年12期

3 李丹妍;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8期

4 杨建锋;王重鸣;;薪酬策略与公司竞争战略的匹配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冉锋;;信息技术对构建体育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模型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毛军权;;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群体角色定位模型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0年01期

7 陈肖生;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3期

8 方卫华;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7期

9 陈丽;远程学习中的信息交互活动与学生信息交互网络[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9期

10 贺丹丹,丁兴富;美国远程教育指导原则及对我国网院的适用性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婷;;现代远程教育中互动理念的分析研究[A];OA’2007办公自动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余武;陈庆军;;试析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观念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4 班凤梅;;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简毅文;陈超;毕月虹;尚春鸽;;“参与式”教学模式初探[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6 徐红梅;;现阶段远程教育的交互设计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贾建锋;赵希男;柳森;朱珠;;高管团队胜任特征的横向匹配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熊才平;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与实施框架[D];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

4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6 陶云武;员工潜能开发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认知情感阐释与多维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杨建锋;家族企业的组织学习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黎赔肆;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家学习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媛;对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的改进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楠;基于课题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雅文;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瑜;“研究性学习”模式在羽毛球技术教学中的构建与实验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5 张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柯闻秀;高校课程国际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7 曹志江;中学互联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胡晓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志珍;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林伟群;浅论构建网络环境下的高效学习体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霞;郑飞;文福安;刘建设;;我国网络教育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刘建生;;充分利用电大教育资源加快建设重庆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港”[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赵国栋,刘强;美国远程互联网教育的质量评估[J];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12期

4 陈丽;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1期

5 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3期

6 黄荣怀,曾海军,罗辉,赵国庆;关于我国网络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7 乐军,齐宏;信息通信技术与学生学习支持服务[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7期

8 丁新,武丽志;远程教育质量:一种服务的观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3期

9 陆海云;龚祥国;;基于Web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2期

10 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N];光明日报;2000年

2 张尧学;[N];人民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杉杉;影响远程教育质量因素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谦;;学习风格和教学方式如何匹配[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8期

2 王曼秋;;小学英语学为主导学习模式浅探[J];生活教育;2011年12期

3 白宏图;;浅谈计算机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4 喻鑫;;滨海学校“131教学模式”中的“优质高效课堂”思想[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5 艾训儒;姚兰;王柏泉;;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1期

6 李丽娟;;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谈“说课”[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1年Z3期

7 白杨;;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观[J];中小学电教;2010年12期

8 黄磊;杨九民;李文昊;;基于免费网络服务的高校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9 周祥宇;;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教”与”学”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10 李淑玲;;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对教学模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蕾;;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方案[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李艳霞;;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同训;;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协作研究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4 段福萍;李培桂;;基于网络应用的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5 栾蓉;高燕;李晓琴;;PBL在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6 王勇;;中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A];湖北省中学化学“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文件和论文集[C];2007年

7 黄映玲;;新课标背景下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试验[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蕾;;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方案[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梁晔;周海燕;葛艳;李健;;以实践为驱动,培养应用技术型IT人才[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天芳;薛晓琳;方廷钰;李洪娟;李峰;赵精一;吴秀艳;;中医诊断学(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卢鸿菊 钱志富;主体与客体的对话[N];文艺报;2006年

2 范秀娟;读研写演:生态情境式教学模式[N];文艺报;2007年

3 陈春花;个人与组织共建生态系统[N];经济观察报;2005年

4 孙立平;腐败生态系统的形成[N];经济观察报;2005年

5 湿地通讯;湿地是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N];人民政协报;2005年

6 钱慰曾;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N];中国石油报;2005年

7 冯永锋;道路巨网:肢解生态系统的“杀手”?[N];西部时报;2009年

8 王微;肢解生态系统的“道路巨网”[N];上海科技报;2009年

9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周国梅;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N];中国环境报;2009年

10 ;兴化市:科学指导各校优化教学模式[N];江苏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梦;森林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焦树英;短花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对不同载畜率水平绵羊放牧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3 王发明;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周梅;大兴安岭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与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5 黄兴国;稻鸭生态种养对稻、鸭生长与营养品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6 朱仲元;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植被蒸散发模型与植被需水量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7 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8 周承聪;信息服务生态系统运行与优化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敏;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学科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10 高爱国;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琪平;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涛;利用计算机开展数学探究式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荣米;中学化学教学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吴汶娟;基于探究学习模式《高级程序设计》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倪冰;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聂虹;高职高专英语混合学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晓霞;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卫生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华升;基于概念图技术的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妍芳;现代远程教育中混合学习模式的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雷丽云;高中新课程古典诗词教学建模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28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328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3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