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确立教育目标的终极依据
本文关键词:“以人为本”:确立教育目标的终极依据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标是调整教育活动和进程的准绳,反映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观上的一种要求和愿望。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这是制定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的,人的自我发展需要是教育目标确立的前提;教育目标的最终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贯彻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并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新的教育形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是确立教育目标的终极依据。
[Abstract]:Educa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practice in cultivating people. The goal of education is to adjust the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process principle, reflects the education of education requires a subjective and desir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meet the education need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t is the foundation and premise of making education objectiv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s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people's self development needs is the premise of education goals; ultimately reflect the education goal i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e "people-oriented" i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x's person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ideal into new forms of Education is realistic. The fundamental way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goal. Therefore,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is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he core, is established The ultimate basis for educational goals.
【作者单位】: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观上的一种要求和愿望,具有主观性的根本特点,它决定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价值实现。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自觉地以教育目标作为准绳来调整教育活动和进程。国家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社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发展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白立强;;人的全面发展:经典阐释与现实历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张楚廷;以人为本与教育学改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3 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培英;钟扬;苗德才;;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启示——一个主客体关系的视角[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徐春;;人的发展逻辑:从自由发展到全面发展[J];晋阳学刊;2007年02期
3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4 ;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5 杨昌勇;也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对鲁洁教授“超越论”的商榷[J];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6 黄楠森;“三个代表”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05期
7 马德普;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06期
8 郝立新,王为民;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02期
9 顾乃忠;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J];学海;1996年05期
10 杨兆山;教育学的“个性”概念[J];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潇;张兴亮;;论以人为本的事实依据[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2 陈清华;;浅析科学发展观的依据[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02期
3 张伟;闫超;;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J];文教资料;2009年28期
4 黄蓉;;新时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尚飞;;人本视域下学校思想政治层次性教育的路径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张伟;;谈“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年12期
7 王黎萍;;浅谈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科纵横;2006年10期
8 周颖;;新时期以人为本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年06期
9 王振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J];文教资料;2006年36期
10 赵志华;;“以人为本”视域下的激励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学刊;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雪花;;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班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2 许友顺;;以人为本 成就师生 打造品牌——现代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3 翁晓琴;;构建以人为本服务模式的探讨[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覃爱珍;;在新形势下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黎康;;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尹洪太;赵志红;;坚持以人为本 抓好安全管理[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C];2008年
7 徐琴;;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生活化[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林霞;;浅谈图书馆人文关怀[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俊祥;;刍议基层图书馆在发展与服务中的“人本管理”[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晓娟;;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武汉[N];长江日报;2005年
2 辽宁人口信息中心研究员 曹景椿;以人为本[N];中国人口报;2002年
3 记者 徐英梅 张淑瑜;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5年
4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 李家龙;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N];淮南日报;2005年
5 程伟礼;“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N];解放日报;2004年
6 张道航;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N];经济日报;2005年
7 何平 李彦彬;德龙钢铁以人为本谋发展[N];人民日报;2004年
8 安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黄立新;怎样在职校中落实“以人为本”[N];安康日报;2006年
9 李步云;为什么不应该反对“以人为本”这个提法[N];北京日报;2007年
10 安有太 文其祥;屯南煤业以人为本铸牢安全网[N];兵团日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士青;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D];武汉大学;2005年
2 逯改;生命权及其保障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皮庆侯;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高宗泽;论以人为本的人才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山鸣峰;人本与效率[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童静菊;生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吕佩爱;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荣;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苏州大学;2008年
2 汪俊;以人为本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3 刘圣福;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祥鸿;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兴旺;当前中学地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庆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7 潘玉明;中国艾滋病防治的立法建议[D];武汉大学;2005年
8 陈晓燕;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杨丽;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王大忠;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12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412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