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人格在大学生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8-01-19 11:20

  本文关键词: 童年期精神虐待 抑郁 人格 中介效应 出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考察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人格及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探讨人格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虐待史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流调用抑郁量表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童年期精神虐待、神经质、精神质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269~0.601,P0.01),内外向与抑郁症状呈显著负相关(r=-0.390,P0.01)。童年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抑郁有直接影响,可以解释抑郁症状总变异的8.9%;童年期精神虐待对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分别可以解释总变异的36.1%、15.1%和7.1%。精神质、内外向在童年期精神虐待对当前抑郁症状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童年期精神虐待是影响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人格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abuse in childhood and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current depressive symptoms.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sonality between mental abuse and current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hood.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on the history of child abuse was use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and flow call Depression scal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733 undergraduates in a university in Henan Province. Results: childhood mental abuse, neuroticism.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sychoticism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sychoticism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Mental abuse in childhood had a direct effect on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could explain the total varia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8.9%). Mental abuse in childhood had a direct predictive effect on neuroticism, 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sion, which could explain the total variation of 36.1% and 7.1% of the total variation, respectively. Introversion and introversion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mental abuse in childhood on current depression symptoms. Conclusion: mental abuse in childhoo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depression symptoms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childhood mental abuse and current depressive symptoms.
【作者单位】: 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项目(200903095)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09GGJS-082)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项目(2010-JKGHAZ-073) 新乡医学院重点学科开放课题资助项目(ZD200972)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期受虐在成人精神障碍的病因中具有重要作用[1]。Bifulco等人[2]认为,遭受心理虐待和性虐待者更易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且虐待的严重性与抑郁症状的严重性呈“剂量-反应”关系。究其可能机制,Gold等人[2]认为虐待事件可能会导致儿童逐步发展成一种特有的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鹤展,张亚林;儿童期虐待与成人抑郁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2期

2 杨世昌,张亚林;儿童虐待与精神卫生[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年04期

3 王君;张洪波;王莉娜;胡海利;朱军礼;吴红花;陈琳;张正红;;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1期

4 辛自强;郭素然;池丽萍;;青少年自尊与攻击的关系: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7年05期

5 朱相华;魏贤玉;王成东;李娇;;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交功能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5期

6 朱相华;沈学武;杨永杰;王成东;沈青锋;魏贤玉;田玉湘;;神经症患者不安全感心理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12期

7 阎燕燕,孟宪璋;童年创伤和虐待与成年精神障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8 廖英;邓云龙;潘辰;;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与个性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6期

9 凌宇;杨娟;钟斌;章晨晨;姚树桥;;童年创伤经历与自尊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10 朱湘茹;张慧君;刘畅;李丁川;罗跃嘉;;述情障碍和无聊倾向性在神经质与焦虑、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琴琴;焦文燕;蔺婧;焦富勇;;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年08期

2 谢玉宝;梁子敬;韩洁韵;彭红;李道海;曾亮波;;联合社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J];广东医学;2009年05期

3 黄珂;;自尊与攻击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消费导刊;2010年01期

4 彭红军;龙英;李敏惠;;儿童早期与父母分离对成年期人格影响的对照研究[J];广州医药;2010年05期

5 靳自斌;朱相华;刘华;左晓伟;乔娟;李娇;;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虐待经历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6 魏贤玉;朱相华;李娇;杨永杰;田玉湘;;儿童期虐待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7 朱相华;杨永杰;李娇;魏贤玉;乔娟;;小学生受虐待经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8 朱相华;李娇;乔娟;左晓伟;梁光利;王成东;;综合干预对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9 朱相华;李娇;王成东;梁光利;魏贤玉;;综合干预对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10 李翔;朱相华;李娇;;小学生的“小七”人格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魏贤玉;朱相华;李娇;杨永杰;田玉湘;;儿童虐待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相华;李娇;杨永杰;乔娟;左晓伟;;小学生攻击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首届国际行为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姚桂英;杜爱玲;杨世昌;张东军;高红丽;马仁娥;闫春平;;人格在大学生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中的中介作用[A];Proceedings of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Volume 6)[C];2010年

4 杜爱玲;姚桂英;杨世昌;张东军;高红丽;马仁娥;;述情障碍、应对方式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模型[A];Proceedings of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Volume 6)[C];2010年

5 杜巍;姚桂英;杨世昌;高红丽;马仁娥;闫春平;;抑郁情绪与儿童期躯体虐待、个性特征及应对方式相关研究[A];Proceedings of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Volume 6)[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冯晓杭;中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管冰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心理虐待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潘辰;儿童心理虐待量表修订及流行病学调查[D];中南大学;2010年

4 杨世昌;儿童受虐量表、儿童被忽视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年晶;儿童忽视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性的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国媛;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幼鼠内脏高敏感性及室旁核和前皮质扣带回Fos蛋白表达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3 姜红娟;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郭传华;领导不当对下属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陈文凤;行为敏感性、感知敏感性、将心比心与依恋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邓玉琴;心智觉知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

本文编号:1443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443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c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