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学养士与古代中国“官本位”教育法制——以官学为对象的初步考察
本文关键词: 古代教育 教育法制 学官 官学 出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以官办学校为主。围绕官办学校教育这一途径,形成了一系列有国家强制性的教育体制或法制。这些法制主要包括以学校为一种特殊官府,以教师为一种特殊官员,以学生为国家预备官吏,学校课程以治民理政之术为主,学业考核考试兼有官员选拔或淘汰性质,学生毕业去向只有"货与帝王家"这一条途径等多个方面。这些法制,即使有时候并不一定以成文的规范性文件来体现,但其实是古代中国最为根本的法制,是不受改朝换代影响的古代中国教育根本法。
[Abstract]:The schoo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was dominated by official schools, which revolved around the path of official school education. It has formed a serie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al system or legal system. These legal systems mainly include school as a special government, teachers as a special official, and students as state preparatory officials. The school curriculum is based on the technique of governing the people and the government, the examination of academic examination has the nature of official selection or elimination, and the only way for students to graduate is the way of "goods and kings' home". These legal systems. Even though sometimes it may not be embodied by written normative documents, it is actually the most fundamental legal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 fundamental law of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which is not affected by the change of dynasty and generation.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G529;D929;D922.16
【正文快照】: 传统中国教育制度的精神,可以概括为“兴学养士”一语。作为古代中国教育主体的官办教育,实际上是以教育性官员官府(学官学府)培养候补官吏(学生员)的过程。这种以王公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的教育,后来虽扩及士庶子弟,但仍是以培养治民理政公务之“接班人”为宗旨的教育,甚至民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硕民;《韩诗外传》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王蓉;科举制对文化教育的激励作用及其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裘士京,张翅;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史五一;试析明后期财政危机的根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纪慧娟,宗韵;明代驿递夫役佥派方式之变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周晓光;徽州学术文化理念的历史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张国勇;明代大同镇述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刘玲娣;子贡形象的现代阐释[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华莹;刘道胜;;明清徽州保甲探微[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大良;北魏官吏收入与监察机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3 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6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沈大明;《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8 龚汝富;明清讼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9 洪佳期;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10 王圣育;近代乡村自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静;青少年人格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谢逸;中国中小学校长的角色演变[D];苏州大学;2001年
3 苏小华;文献所见唐东都制度考略[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翟桂金;北魏国家贱民阶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庆;论李渔家班的演剧之路[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6 高会霞;朱熹仁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7 程明;试论南朝皇室与士族在文学上的互动[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颖;“《西厢》制艺”考论[D];扬州大学;2003年
9 杨怀源;《段注》“废、行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多;《乾隆南巡图》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怀京;陈冬;;民国元年教育立法探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为东;;癸卯学制中职业教育法制的特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8期
3 吴庆荣;堀口晴生;;日本教育法制构建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26期
4 徐志刚;;略论中国古代官学法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7期
5 李素敏,闫效鹏;法国教育法制的特点及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胡建华;关于日本教育法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1995年11期
7 周健;徐晓光;;战后日本的教育法学[J];现代法学;1988年02期
8 孙灿成;关于教育立法的几个认识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9 童光政,倪业群;邓小平依法治教理论与实践[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谭晓玉;深刻反思当代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的价值取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红玉;美国印第安教育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古冬梅;美国教育政策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耿少禹;教育判例对美国大学教师学术自由权利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48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448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