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本文关键词: 教学认识 教学认识论 出处:《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学认识论研究脱胎于教学本质与主客体关系的探讨。以往研究主要从研究对象、教学本质、理论基础、主客体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反思,今后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研究范畴有待进一步拓展、开展多学科整合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互动。
[Abstract]:The study of teaching epistemology is derived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essence and subject and object.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of future research need to be further clarified, and the scope of research needs to be further expanded to carry out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research. Realize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教学认识论研究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场关于教学本质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是我国教育界学者对文革时期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过激行为的自觉反思与清理,继而引发了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教学本质的讨论,由于凯洛夫的《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理论界的影响,我国学者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黎明;关于教学认识论的整体性思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2 李定仁,张广君;教学本质问题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3期
3 朱成科;柳海民;;教学认识论的审思与勾画——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向度的检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4 柳士彬;对教学论哲学基础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6期
5 王攀峰;生活认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论研究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7期
6 迟艳杰;教学论的基础[J];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7 王本陆;教学认识论三题[J];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8 魏新民,蔡宝来;教学论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9 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J];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10 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2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4 储皖中;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与现代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建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5 王策三;教学论学科发展三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6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7 杨耕;“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由来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J];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8 黄济;教学论中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9 张华;;课堂教学的重建:走向研究性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01期
10 高清海,,孙利天;论20世纪西方哲学变革的主题与当代中国哲学的走向──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J];江海学刊;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艳;;关于教学认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年03期
2 范寅虎;;教学认识论与教学实践论——关于教学本质的两种不同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4期
3 王本陆;教学认识论三题[J];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4 郝志军;认识的创造性与教学理论研究——兼论深化和发展教学认识论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李丽平;;教学认识论视野的转换——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J];法制与社会;2008年34期
6 高云庆;论教学的交往观[J];社科纵横;2001年02期
7 王本陆;教学认识论:被取代还是发展[J];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8 柳士彬;;教学生成论纲要——兼论对教学认识论局限性的超越[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06期
9 张华龙;;基于实践观的教学认识论——教学认识论核心概念与范畴体系的反思[J];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10 涂荼;;杜威的教学认识论述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国民;杨继平;冯剑;王涛;;面向创新素质的工程图学教学改革[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姜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面对“有效学习”现象引起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3 徐丽红;;积极倡导自主学习 彻底打破“一言堂”[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4 张虎;;小议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5 张罡;;信息技术整合中职实践类课程的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6 包静娟;;关注问题情境 促进数学理解[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7 林季华;胡月宝;黄黛菁;;教师的专业学习与成长:以课例研究为例[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省佛山市铁军小学 曾中文;把“差生”从教育辞典中抹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周峰;变“包袱”为财富[N];中国矿业报;2003年
3 王朝庄;建立五项运行机制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N];鹤壁日报;2011年
4 ;课堂拿什么让学生快乐[N];中国教师报;2011年
5 王莹;新课程实施后的再思考[N];中国教师报;2006年
6 泰州市泰东实验学校 陈茂林;学校最好“教而优别仕”[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7 田慧生;凸显时代精神的教学论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成尚荣;一次对教育本质的穷究[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陈荣芳;教学反思的“反思点”在哪儿[N];中国教师报;2005年
10 姚军汉;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N];甘肃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朝珍;教师教学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谌安荣;阐释与反思:《学记》教学哲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栋;大学外语教师认知研究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道明;激进建构主义教学观评析[D];西南大学;2008年
2 潘新民;我国“新课改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评析[D];西南大学;2007年
3 李冬梅;教学本质新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四根;从“教学认识论”到“教学诠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红;生态化教学的理论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6 吴秀霞;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爱民;回归教学本质:一位英语教师职业生活的批判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唐敏;中学英语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冯晨晨;完善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实证调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庞汝琴;汉语口语教学的回顾与前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1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48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