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本文选题:完整的人 切入点:全面发展教育 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教育没有关注马克思的完整的人的思想,将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思想仅仅理解为量和广度上的。完整的人是摆脱了拥有感的人,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全面与片面,有助于抵御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今天,揭示马克思的完整的人的思想,切中市场经济社会现实中的人的发展问题,实现全面发展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education has not paid attention to Marx's complete human thought, and only understood Marx'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ought as quantitative and broad. A complete person is a person who has got rid of a sense of possession. This idea helps us correctly understand Marx's comprehensive and one-sided nature and helps us resis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consumerist values. It is a long and arduous historical task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reality of market economy and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G40-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齐长立;辩证法:马克思怎样改造了黑格尔[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徐晓宇;姜军;;卢卡奇物化观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5 于伟;论技术理性时代"完善的人"的消解及其对教育的负面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许光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及其假说体系[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7 李紫电;论青年卢卡奇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观[J];东疆学刊;2002年01期
8 张之沧;“信息”的后现代解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郝立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境遇及其原因与对策[J];东岳论丛;2005年01期
10 万作芳;教育异化:概念及表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李周;法国共产党的“新共产主义”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3年
8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9 吴苑华;评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4年
10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4 夏林;马克思的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理论探析[D];厦门大学;2002年
5 李娟;论现代性问题:超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奋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蕴涵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7 童丰生;反美学的美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钱章胜;“成为你自己”——鲁迅、鲁迅现象和现代性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侯晓敏;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张丽君;卢卡契的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松林;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罗秋明;“言说”的教育内涵及其价值[J];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3 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J];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4 谭斌;论教育学中关于“生活世界”的话语[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陈彩燕;倡导体验式的教育学术论文风格——作为读者、作者与编辑的体验[J];学术界;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芳文;;幼儿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之我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2 肖敬若;对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点认识[J];教育研究;1994年02期
3 陈琛;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4 戚妍;沈文雪;;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J];才智;2011年20期
5 庄佳骝;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深化[J];教育导刊;1994年06期
6 刘洪;陶行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浅识[J];黄山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7 张定璋;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个性发展的关系[J];基础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8 熊华生;对“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概念分析[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9 畅芳珍;对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一点思考[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10 敖欣;;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志昂;;浅谈陶行知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2 陈志昂;;浅谈陶行知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3 王天一;;试论西方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陈嫣嫣;;学会可持续性的自主成长[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5 何遗昌;;论心理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育人功能[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李鑫华;;回顾美育在共和国学校教育中重要地位的确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刘增兰;;突破心育难点与重点,开创切实可行新方法——“重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中期评估报告[A];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C];2004年
8 杨秀芳;;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优秀人才[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宋荐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方针的提出和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王景勤;;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尹玉英 郭柏春;《论语》全面发展教育的主导思想[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黄向阳;德育:淡化“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温恒福;用教育理论创新支撑素质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陈婷;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N];四川日报;2006年
5 邓传宏邋吴秀云;搭起教育部门与群众沟通的平台[N];商丘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秦凌昊邋通讯员 孙立波 马小兵;办人民满意和发展需要的教育[N];咸阳日报;2008年
7 张芳华;做合格的班主任[N];济宁日报;2007年
8 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郭林则;和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N];长治日报;2005年
9 王德明(作者单位系南充市嘉陵区曲水小学);教师要用科学发展观评价和培养学生[N];四川政协报;2005年
10 杨东平;中国需要新的教育理念[N];学习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黎明;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中人之问题再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海福;知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梁伟;从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到社会主义教育方针[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海银;试论中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西慧;审美感性水平对中学生审美概念学习及迁移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月;课程改革背景下个性教育的理论建构与策略构想[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82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58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