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8 04:22
本文选题:教育技术实验 切入点:融合思维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来看,随着教育技术学科的不断深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教育技术学科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是教育技术学科走向成熟,建立学科体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研究成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在目前关于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研究中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因此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就显得非常迫切。从实践研究的层面来看,以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影响着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技术的变革日益显示出其对教育改革创新的巨大影响力。实验研究方法所固有的“变革”、“创新”特征与技术对教育影响的特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且技术本身对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体系(如设计、实施与评价)亦显示出强大的作用力,急需对信息社会变革层面下的教育技术实验进行实践研究与理论提升。同时,教育技术实验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之间能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无论对于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还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效果与效益的实践都是至关重要的。 综观已有的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或者由于研究方法使用的不当造成了教育技术实验实践层面的巨大浪费;或者由于过多借用了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研究体系中的某一方面,忽视了教育技术实验本身应有的“技术特性”与“教育特性”,造成了实验的举步维艰;或者由于对信息技术在实验过程中的认识不清晰,致使教育技术实验的初衷偏离了方向。正是基于以上多方面的思考,作者试图建构起新型的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体系。 任何一种完整方法研究都应当包括本体(即方法之根本性)层次研究、方法的原则层次研究、方法的制度层次研究与方法的运作层次研究,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要对其进行研究,也需要从这三个层面上展开,同时要体现教育技术的“教育性”与“技术性”特点。因此,本文的重点就在于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新模型及新模型指导下的教育技术实验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体系,它构成了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原则层次与运作层次。而教育技术实验本质、价值及功能、研究范式的研究则构成了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本体层次,也是这一研究方法研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有效突破这一重点,文章力图从“教育实验”的角度入手,对近现代以来有影响的教育实验研究的各种观点、案例进行有目的性的梳理,同时,从把握教育技术实验的特性入手,试图从各种视角梳理国内外(主要是中美)教育技术实验的发展历程,从中把握实验在教育(技术)中应用的独特特性,在思想与理论构建的基础上,形成符合认识论的新型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体系。 无论是实验的模型构建,还是实验的设计、实施体系,都充分借鉴了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开展数十年研究之久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力图从实践层面升华与佐证教育技术实验的模型与设计、实施体系,使实验方法体系的形成真正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升华,使其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内涵及本质。文章从梳理教育实验的概念出发,在把握教育技术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教育技术实验进行了认识论层次上的界定。并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教育技术实验进行了分类,通过分析认为,教育技术实验的本质在于思想与技术的双重变革,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的特点。 第二章,趋向统一:教育技术实验的价值与功能。文章通过分析认为,教育技术实验的价值与功能应趋向于统一,且从这一角度出发认为教育技术实验的科学化与规范性是教育技术实验价值与功能得到统一的保证。 第三章,走向融合: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范式及哲学基础。通过历史回顾的方式,对中外(以美国为代表)教育实验与教育技术实验发展历程及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哲学基础与研究范式各自表现出的“融合”特点是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新走向。 第四章,融合思维下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模型新构。从研究范式及哲学基础融合出发,借鉴“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成功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融合思维下的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模型,模型充分体现了“融合”的特点,将融合思维渗透入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各个组成要素中。 第五章,新型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结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一些成功的做法,重点从假设建构、环境营造、信息技术支撑、策略运用、师生双双发展、培训策略等方面对新型教育技术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第六章,新型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评价。在这一章中,主要结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的评价策略,从评价对象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等层面对新型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财政面临的挑战与教育转移支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 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06期
3 武法提;;网络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陈琦;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6 肖武;高教社:建设网上课件基地,开发“立体化”教材[J];出版参考;2001年24期
7 王一兵;教育公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严峻挑战——国际比较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5期
8 南国农;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五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9 黎加厚;e-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关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10 苏春景;关于Internet对教育负面影响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英;论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82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58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