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人格、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本文选题:大学生 切入点:健康人格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方法:对705名大学生分别采用健康人格问卷、自尊问卷、《国际大学调查》问卷测量,进而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1.自我和谐、自我—社会和谐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影响(权重分别是0.38、0.30),自我和谐、自我—社会和谐通过自尊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权重分别是0.34、0.26)。实践活动能力通过自尊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男生的自我和谐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比女生更大(男生权重是0.42,女生权重是0.29)。结论:健康人格、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有力支持。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ealthy personality, self-esteem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705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healthy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self-esteem questionnaire 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urvey questionnaire. The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latent variables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Results: 1. Self-harmony and self-social harmony have direct influenc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weights are 0.38% 0.30%, respectively). Self-society harmony indirectly affects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self-esteem (weight is 0.34 / 0.26 respectively). Practical activity ability indirectly affects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the complete intermediary function of self-esteem 2.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shows that: 1.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boys' self-harmon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girls (the weight of boys is 0.42and the weight of girls is 0.290.Conclusion: the effects of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self-estee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re supported by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BBA060015)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课题(项目号9)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郑雪;;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佟月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4期
3 邱林;郑雪;;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判断的文化差异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4 张灵;郑雪;严标宾;温娟娟;石艳彩;;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2期
5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6 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年05期
7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1期
8 佐斌;张陆;;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课题组;安徽电大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报告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朱祖林;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问卷结构设计的信度效度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许燕;;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S1期
4 李广宇;孙延林;;华北三所高校大学生体育人口生命质量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5 李志;谢朝晖;;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于坤章,宋泽;信任、TAM与网络购买行为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5期
7 陈姝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3期
8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郭召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9 安芹;外向性与快乐感相关变量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3期
10 郑希付;宫火良;;《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许明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景劲松;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风险识别、评估、动态模拟与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龚志周;电子商务创业压力及其对创业绩效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谢小云;人力资源测评效标模型:效度概化的视角[D];浙江大学;2005年
6 颜士梅;并购式内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吴东晓;创业社会胜任力结构模型与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张炜;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知识资本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刘建荣;个人及组织因素对企业培训效果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杨;我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目的与幸福价值[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王兆轩;高中生与高职生幸福感水平之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3 兴美丹;西安与澳门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燕;高中生积极情绪调查及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5 周翠金;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轶;农村0~3岁儿童母亲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清;沿海地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外向性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朱卫红;高、低两类社会支持家庭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邱林;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及其与大三人格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静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1期
3 张公社;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几种取向[J];教育科学;2003年03期
4 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01期
5 岳颂华;张卫;黄红清;李董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6 崔丽娟,李虹;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7年02期
7 张卫东,林喜红;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研究[J];心理科学;1997年05期
8 徐维东,吴明证,邱扶东;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9 李祚山;;大学生的文化取向、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10 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婷玉;;青少年人格工程调研报告出炉[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Z3期
2 苑光宗;唐柳;傅文青;孔明;郭玲玲;徐丽华;;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7期
3 戚炜颖;;健康人格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读《健康人格》有感[J];大众心理学;2005年08期
4 程勋;;大学生“延缓偿付期”内的心理状况及对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5 刘荣先;;大学生就诊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6 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7 高燕;赵乃迪;苏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8 谢彦彦;;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9 郭瞻予;;大学生自主性研究历史与现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郭中然;;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芸;;嫉妒与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7 江雅;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张杭;“6·25”大学生杀人事件心理调查[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3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5 浙江省上虞市委宣传部 赵畅;从健康人格看“法轮功”痴迷者心理误区[N];农民日报;2001年
6 记者 刘垠;科技活动如何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N];大众科技报;2007年
7 记者 苏雁邋通讯员 陆炜;专家呼吁尽快拆除心理“一米线”[N];光明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通讯员 张世英;关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9 实习生 周晨昕 记者 姜澎;两个好消息 不要一块说[N];文汇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杨岩泽 实习生 白宇飞;众多压力困扰高校学子[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力红;大学生言语、表象认知风格个体在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红;大学生人格发展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2 马岳德;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的价值观引导探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王萍;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7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9 杨雪龙;大学生自杀风险因素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04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604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