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社会认同的动力研究
本文选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社会认同 ; 参考:《教育探索》2011年02期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有效实施以社会认同为前提,而社会认同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撑。与《纲要》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工作方针和依法治校相对应的体系导向力、目标指引力、思想推动力和行为规范力是《纲要》社会认同的主要力量。《纲要》社会认同的动力机制是这四种力量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Abstract]: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is based on social identity, which needs strong motivation.The guiding ideology,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the working principles, and the guiding power of the system and the guiding power of the objectives corresponding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the working principles and administering schools according to law,The driving force of thought and the force of behavior norm are the main forces of social identity, and the motive mechanism of social identity is the result of the mutual influence and joint action of these four forces.
【作者单位】: 江西蓝天学院教务处;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余松;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阿坝师专教育改革和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李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浅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8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9 李尚志;王恒;;邓小平主权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赵国友;;从陈独秀的经济思想透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浩明;;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杨宏山;;全球竞争压力下的政府治理改革[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3 陈红太;;1989年到21世纪初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A];政治改革与政府转型[C];2003年
4 李合敏;;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论邓小平关于干部队伍“四化”标准的思想[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5 陈清华;谭太富;罗同昱;;毕节试验区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内在联系[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6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郝建臻;;中国高校反腐机制建设刍议[A];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8 王学东;;维护公平是政府的职责[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尚九玉;;论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创新发展[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10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利平;中国公务员规模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许春艳;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探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7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申文;陈路;;云南少数民族县级党政干部社会认同科研调查报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2 宋远;;影响力的武器[J];信息产业报道;2006年06期
3 闵鹏;;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06期
4 张丽;;浅析“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认同现状[J];法制与社会;2008年26期
5 雷勇;;论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6 白丽娟;蒋开斌;;论基层民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蔡蓉英;谭霞;;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8 杨红燕;邓朝晖;;高技术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杨敏;王建民;;在社区建设中重铸社会认同[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10 郭星华;邢朝国;;社会认同的内在二维图式——以北京市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博;宋戈;赵映慧;;东北城市密集区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动力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文新;;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动力机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黄国平;黄永良;;海洋民俗体育功能及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刘秦玉;杨海军;;南海上层海洋环流季节变化的动力机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高燕;;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6 谭静;;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以江阴三镇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徐姝;;物流企业集成化供应链系统设计研究[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满莉;;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龙朝双;王小增;;对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动力机制的一点思考[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孙健康;武麦凤;吕俊杰;王旭仙;胡淑兰;;渭河流域“9·19”致洪暴雨成因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庭宾;中国未来30年的动力机制希望已现[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2 张爱勤;完善环境建设的动力机制[N];光明日报;2003年
3 杨选良邋张炜;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N];科技日报;2007年
4 毛颖颖;做慈善为什么一定要走极端[N];北京商报;2007年
5 卫国邋宋宏;构造经济圈的动力机制[N];安徽日报;2007年
6 李建华;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动力机制[N];学习时报;2006年
7 ;IPO重塑股市主体动力机制[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8 冀晋萌;提高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同度[N];邯郸日报;2008年
9 李超;农业产业化的文化功能——培育先进思想观念的动力机制[N];农民日报;2002年
10 孙静;张家港寻求民企档案工作新亮点[N];中国档案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大龙;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型动力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冯晓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田安意;企业信息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张会新;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孙启萌;我国家电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赵冰;区域投资动力机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7 黄元生;技术创新社会动因的经济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8 王彦鑫;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及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甘春华;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金丽;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红兵;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物流园区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赵纯;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施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葛永林;生物进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邢晓强;区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曼;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洪涛;都市圈形成机制的探讨[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贾式科;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金文哲;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动力机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金涛;湖北城镇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立秋;当代民用技术军事转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40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740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