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中的德育师生关系
本文选题:耗散结构 + 视野 ; 参考:《社会科学家》2011年12期
【摘要】: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来的。文章从耗散结构及其形成条件入手,就德育师生关系满足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系统开放、远离平衡、非线性、涨落性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新型德育师生关系建构的几点思考:德育师生关系通过开放引入负熵流,通过打破静止使系统自身激活而走向新的有序,通过建立自催化机制使系统内要素间产生非线性正向作用,通过创造有利的涨落、汲取负熵使系统产生新的稳定。
[Abstract]: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was put forward by Belgian physicist Prigozzin. Starting with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and its forming condi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mor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ormation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open system, far from equilibrium, nonlinearity, fluctuation, etc. Furtherm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moral education introduces negative entropy flow through openness, and makes the system itself active and moves towards a new order by breaking the stillnes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utocatalytic mechanism, the nonlinear positive interaction among the elements in the system can be generated, and the system will be stabilized by the absorption of negative entropy by the creation of favorable fluctuations.
【作者单位】: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耗散结构理论在德育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FFB10822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在汉;朱翠英;高志强;;学习的耗散结构[J];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02期
2 杜生一;;从耗散结构理论看教育在藏区发展中的地位[J];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03期
3 汪霞;;耗散结构理论与后现代课程范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07期
4 母小云;以耗散结构理论探讨教学改革[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成军;郭兰;程永进;;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青年心理发展研究[J];理论月刊;2007年03期
6 樊茹婷;粟智;;课堂教学耗散结构观[J];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03期
7 高宇;;耗散结构理论在高等教育网络资源中的应用[J];沧桑;2011年01期
8 赵霞;孙果;;耗散结构理论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年29期
9 郭胜利,章炼;儿童心理发展与耗散结构理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刘超;;耗散结构理论对考试舞弊防治的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2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剑;需要视野开阔的环境教育[N];光明日报;2002年
2 胡乐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教育学视野中的课堂本义[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袁敏;终身教育已进入我们的视野[N];人民政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倪富昌;复杂性科学研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林静;论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76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776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