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论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解析

发布时间:2018-04-23 16:15

  本文选题: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自我同一性 ; 参考:《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摘要】:自我同一性理论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思想,但又对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作出更具有实质性的修正,认为应该着重注意在个性发展中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因此,他概述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指的是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能真正达到的但又在不断加以修正的一种现实之感。但由于其将未来同一性作为对同一性问题研究的最终畅想,最终还是陷入了乌托邦式的人本主义的理想境界。
[Abstract]:The theory of self-identity originates from the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by American psychologist Eriksson. Eriksson accepted Freud's thought of psychoanalysis, but made a more substantial amendment to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thought that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rol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self-identity he outlined refers to a sense of reality that individuals can achieve in real society but are constantly revising. But because it regards the future identity as the ultimate imagination of the study of identity, it finally falls into the ideal realm of utopian humanism.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慧莹;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文化解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文博;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2 陈道远;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日常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靳擎;浅谈韩剧在我国热播的原因[J];电视研究;2005年11期

4 赵长太;论马克思现实生活世界理论的革命变革[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5 林彬;略论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祝敏青;解构中重新建构的文学语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杨绿;高申春;;当代中国人的自我同一性解离及根源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郭金山,芮明杰;论企业的心理边界[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3期

9 马永忠;对弗洛伊德人格论的再认识[J];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04期

10 崔诚亮;心灵的底蕴——荣格原始意象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峰强;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周丽昀;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复旦大学;2004年

4 方刚;维特根斯坦之命题意义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6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华大学;2005年

7 高维俭;刑事三元结构论[D];北京大学;2004年

8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苹;中国出版畅销书转型的符号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刘炜;智能元搜索引擎中个性化模式库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庆林;大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及其与特质焦虑关系的模型建构[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艺敏;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3 黄创;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李银玲;试论生活世界的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5 苗一梅;蒙古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6 邵琼宇;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7 曹东燕;信息时代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课程教学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大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孙维林;论埃德加·艾伦·坡作品中的死亡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周舟;青年学生儿童化倾向的心理机制及其社会动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葛鲁嘉,陈若莉;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学转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J];教育评论;2007年02期

2 彭永东;;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张鑫;李昌庆;傅金芝;;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应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吴婷婷;杨一平;;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Z1期

5 李齐;薛继婷;;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分析和调整[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杨绿;谢闻麒;;自我的嬗变——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自我理论之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10期

7 李红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心理策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黄坚;;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7期

9 刘辉;赵婉姝;;文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10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列玉;邓冰;曾亚萍;孙娥;王加好;田艳;邓厚才;;942名医学生自我同一性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建飞;王振宏;;90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及其社会承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亚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生涯自我效能与生涯成熟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孙大强;李军素;郑日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感关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梁晓燕;刘华山;崔妍;;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京京;陈健芷;于宏;李巍巍;;团体咨询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邵蔚;李玲;;女大学生体像认知与自我同一性、控制点及瘦身行为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陈会昌;王树青;;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杨颖;邹泓;侯珂;;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同一性、情感自主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汪堂家;多义的“创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仁元;培育员工健康心理的几点建议[N];工人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穆晶晶;幼年教育影响一生心理健康[N];保健时报;2009年

4 杨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健康人格心理学课程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江楠楠;大学生同一性发展特点和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林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与形成机制的探索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桑望鑫;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弓思源;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状态及其与个人动因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2年

4 毕月花;11-24岁藏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民族认同的关系[D];西藏大学;2012年

5 常雯;自我同一性发展中的社会工作介入[D];苏州大学;2012年

6 郝燕燕;媒介使用对留守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郑秀娟;中学生存在焦虑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8 康平;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D];河南大学;2010年

9 赵帆;工读学校学生依恋及其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珍;大学生亲子依恋、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92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792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9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