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初中生同伴关系对受欺凌的影响及干预

发布时间:2020-05-18 18:19
【摘要】:首先,笔者在中学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来访学生的心理咨询后,发现校园欺凌尤其是关系欺凌较为常见,而且被欺凌者一般都对同伴关系具有认知偏差,尤其是在处理同伴间的冲突时。于是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校园欺凌的最新研究,发现相比其他学生群体校园欺凌在初中生群体中发生率较高,且校园欺凌会对受欺凌者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受欺凌者自杀。而目前国内尚没有成熟的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心理干预方法和应对措施,故本研究旨在探明校园欺凌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研究目的:探究校园欺凌发生的根本原因,即个体同伴关系是如何影响其受欺凌及如何对其进行干预。研究过程:通过2个研究,研究1首先,通过抽样调查(n=861)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晰那些心理因素与个体受欺凌有关。其次,建立中介模型进一步探究同伴关系对受欺凌的影响中认知偏差的作用。研究2通过对受欺凌者的认知偏差进行每周1次共4周的表达性书写干预,采用准实验设计原则,设置干预组,无关主题书写组,空白对照组进行前后测各指标分别进行ANOVA分析,事后对干预组书写材料整理编码用Nvivoll进一步进行质性分析。研究结果:1.调查研究发现,同伴关系,认知偏差与受欺凌之间呈显著相关,其中同伴关系与受欺凌间呈负相关,与认知偏差呈负相关,认知偏差与受欺凌之间呈正相关。2.认知偏差在同伴关系与受欺凌之间起中介作用。在表达性书写干预后,认知偏差,受欺凌组间差异显著。3.质化分析结果发现,各节点与受欺凌之间相关显著,干预组个体认知偏差,受欺凌,同伴冲突等随干预次数递增呈现降低趋势。研究结论:1.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上支持了前人的研究,导致个体长期遭受校园欺凌的最根本原因是其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内化的问题行为(认知偏差),因此对被欺凌者进行认知偏差矫正就可以减少其遭受欺凌的频次。2.另外本研究运用表达性书写干预法对受欺凌者认知偏差的进行干预效果显著,这为国内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
【图文】:

中介模型,同伴关系


3.邋2.邋3结论逡逑同伴关系的质量可以预测青少年是否受欺凌,即具有不良同伴关系的青少年逡逑由于其社会化受到阻碍,会产生一系列内化问题,而这其中认知偏差是最重要的逡逑因素,因为认知偏差(敌意归因)将会严重阻碍其社会化,最终由于不合群而进逡逑一步遭到同伴的欺凌。而这个过程可能会恶性循环下去,这也能解释校园欺凌的逡逑反复性,即一个个体会不断重复的遭受同伴群体的欺凌。逡逑16逡逑

同伴,同伴关系,词频,自我反思


第3章研究部分逡逑生的,由图3可以看出,因为被试打碎了同伴的杯子而导致同伴关系比较紧张,但逡逑被试在自我反思后认为应该原谅同伴的责怪。随着干预次数的递增,被试情绪,认逡逑知偏差,同伴冲突,关系攻击,受欺凌等相关词词频逐渐降低,而认知重评,,同伴逡逑支持,感知到的同伴愧疚,同伴关系的积极期望等相关词词频逐渐升高结果见表8逡逑至表11。逡逑图3第一次干预组词语云逡逑图4第二次干预组词语云逡逑31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锋;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5年02期

2 柴明莉;余慧慧;刘媛;吕倩;潘芳;;短程表达书写对实验室应激的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6期

3 曹丛;王美萍;张文新;纪林芹;陈亮;陈欣银;;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J];心理学报;2014年10期

4 陈光辉;;儿童欺负/受欺负与同伴网络的关系:p~*模型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5期

5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5期

6 孙晓军;张永欣;周宗奎;;攻击行为对儿童受欺负的预测:社会喜好的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J];心理科学;2013年02期

7 纪林芹;魏星;陈亮;张文新;;童年晚期同伴关系不利与儿童的攻击行为: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2年11期

8 刘海薇;;现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初探青少年同伴关系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21期

9 吴鹏;刘华山;刁春婷;;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友谊质量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J];心理学探新;2012年01期

10 纪林芹;陈亮;徐夫真;赵守盈;张文新;;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纵向分析[J];心理学报;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信勇;写作疗伤[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静;校园欺凌现象中旁观者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2 张芳;中高段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调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

3 李珊珊;书写表达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4 安静;青少年同伴影响抵抗、风险决策和健康危害行为的关系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5 杨金玉;达沃斯认知偏差评定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70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670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0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