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视角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11:12
【摘要】: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均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需要进行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而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核心领域之一,研究人的积极心理状态,重点放在探索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四个层面。将心理资本的理念引入到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有必要开发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理论,为下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如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自我评价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学习心理问题;情绪易发生波动、早恋困扰等情绪心理问题等;以自我为中心、与父母同学老师关系紧张等人际交往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教育机制不健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误区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再次,通过对郑州财税职业金融学院进行问卷统计分析,将所得322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获得中职学生的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的情况。最后,在相关研究理论基础上,将心理资本的理念融入到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发中去,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原则、课程开发模式、实施程序等。具体进行了情境分析:需求评析、资源调查、问题的反思;确定课程开发目标:将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作为中职各个年级的重点发展任务,制定各年级的阶段目标;确定开发内容:将四个维度的心理资本因子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分别应用于中职三个年级的阶段教学中;课程组织实施:通过导入、变身、升华和结束四个环节将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进行落实,并设计相关的一节课例;课程评价:努力做到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过程化、评价主体多样化。继而提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效合一的保障机制,学校—教师—家长的积极鼓励、悦纳、实践,建立多层次动态的课程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等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
【图文】:
技术路线图
- 18 -由图3-3(a)可知,54.9%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对解决心理问题的作用一般,8.8%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用不大,4.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对解决心理问题没有作用。由图3-3(b)可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57.69%的学生一般不会寻求心理咨询,15.11%的学生在很严重时会去心理咨询,3.85%的学生绝对不会寻求心理咨询。因此,,说明学生虽然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441
本文编号:2675911
【图文】:
技术路线图
- 18 -由图3-3(a)可知,54.9%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对解决心理问题的作用一般,8.8%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用不大,4.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对解决心理问题没有作用。由图3-3(b)可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57.69%的学生一般不会寻求心理咨询,15.11%的学生在很严重时会去心理咨询,3.85%的学生绝对不会寻求心理咨询。因此,,说明学生虽然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正艳;臧维;;BG大学教师心理资本调查研究[J];经济论坛;2009年07期
2 丁艳辉;;如何做好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J];科技信息;2009年06期
3 田喜洲;;我国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关正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对策[J];理论界;2008年11期
5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6 王茂敏;;浅析中职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4期
7 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年02期
8 解秀新;;日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J];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02期
9 宋德如;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检视[J];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惠青山;中国职工心理资本内容结构及其与态度行为变量关系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5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67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