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慕课的发展历史,慕课曾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而不断创新的产物,具有向社会公众免费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节约教育成本、促进教学改革等功能。慕课诞生于2008年,到现在已有十个年头,慕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慕课在全球的发展依然呈现如火如荼的形势,从开设慕课的平台到加入慕课行列的学校再到参与慕课的人数,一直都在增加。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表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指出慕课已经成为扩大高等教育的可及性和在线教育创新的重要平台,但人们担心这种教育形式可能会加剧不平等、围绕教学法、质量保证、低完成率以及学习的承认和认证等问题。慕课吸引了世人强烈的关注,伴随着慕课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慕课的批评声也从未停止过,如缺乏互动、课程认证体制不完善、高辍学率、无法进行深度学习、依然维系着传统的教学法.....无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当今世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可阻挡的趋势,慕课作为教育信息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必须思考:慕课的价值追求何在?随着慕课的发展,慕课在多个层面的价值已开始显现,而针对慕课价值的研究成果非常零碎,而且多是从微观层次来讨论。论文先从慕课学习者及教师的主体视角来审视慕课的价值,进而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的学科整体视角来审视慕课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从视角取向、技术支撑、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质量评价五个方面深入透视慕课的实践困境。论文文本共划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整体梳理了慕课的基本情况。首先,厘清了慕课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慕课诞生的历史背景、慕课的发展和慕课的现状。其次,归纳了慕课的基本原理,从区分慕课与远程教育、网络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微课、翻转课堂相关概念入手,分析了慕课的内涵、本质与特征;并以两个著名的慕课案列介绍了慕课的操作形式。第二部分,多重视角下慕课的价值审视。论文分别从主体视角和三大学科视角来审视慕课的价值。首先,主体视角以学习者和教师为主,师生追求的是慕课能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从学习者的视角来看,慕课能真正地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满足学习者的多种目的以及提升学习效率;从教师的视角来看,慕课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获得一定的回报,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教师培训提供新的途径。其次,社会学的视角追求的是慕课的社会效益。因而,慕课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再分配,缓解高等教育的压力,降低教育成本,加强教育的竞争性,实现教育的平面化。再次,教育学的视角关注的是慕课于育人的作用和意义。依据育人的两个关键要素—课程与教学展开,分别从慕课的课程开发、课程资源、课程组织和学习评价方面的优势与创新;慕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优势与创新,来讨论慕课于育人的意义与作用。最后,心理学的视角追求的是慕课于人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的作用。慕课能让每位学习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充分关注了人的主体性,倡导慕课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注重学习的情境性。第三部分,慕课的实践困境。主体视角和学科视角下,慕课的价值是多维的,放在各自的视角下也是合乎逻辑的,但多重视角取向之间存在冲突,与技术支撑薄弱、教育观念滞后、教育体制固化以及质量评价缺失成为了慕课实践的五大困境。第四部分,总结与反思。论文得出不同视角下慕课具有多种价值,但这些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观念、技术、体制、质量评价方面的改变,以此也可作为指导我国慕课良性发展的建议。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434
【部分图文】: 以纵向时间为序,对收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描绘出慕课研究络,如图 1。可以发现,近 9 年来,国内外关于慕课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2011-2012 年慕课研究迎来第一个拐点;2013 年是慕课研究爆发的一年,到最大,2016 年减少了一些。阅读、统整和筛选所检索到的中文文献,这 1292 篇(册),利用 SA
cck08课程的结构流程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爱丽;;“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06期
2 蔡宝来;张诗雅;杨伊;;慕课与翻转课堂:概念、基本特征及设计策略[J];教育研究;2015年11期
3 刘志军;冯永华;;“颠覆论”下的慕课反思——兼论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J];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09期
4 何克抗;;关于MOOCs的“热追捧”与“冷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年03期
5 郑文宝;;慕课热的冷思考——一种问题意识下的学理审视[J];教育导刊;2015年06期
6 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06期
7 易庆竑;;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年04期
8 姜艳玲;国荣;付婷婷;;翻转课堂与慕课融合促进教学资源均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04期
9 高地;;“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03期
10 戴丽丽;李群;;MOOC:撬动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支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丹丹;慕课建设中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7年
2 郭凤丽;高校研究生MOOC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王天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实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4 许朝阳;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覃新和;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与Coursera慕课平台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年
6 聂川茗;基于数据可视化的MOOCs统计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7 王曼琪;“慕课”教学模式评析及实施建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董晶;慕课(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胡新星;我国“慕课”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徐伟强;基于慕课的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
2890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890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