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慕课时代”的SPOC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0-12-23 17:36
本文从SPOC教学模式的内涵入笔,从学习投入、学习资源、学习互动、学习成绩与满意度、学习平台等五方面对SPOC模式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学习者学习投入差异、学习任务感知差异、学习互动习惯等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在SPOC教学模式中应转变思维模式,将课程重心放在翻转课堂环节,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自控力,细化SPOC课程考核方式和推动课程平台智慧学习功能建设等建议。
【文章来源】: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SPOC模式与传统模式学习投入时间对比(%)
SPOC在线学习与MOOC教学模式都是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下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对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习者普遍自我评价较低,如图2所示。结合图1,因为一方面学习任务增多,另一方面在线学习与教师时空又具有隔离性,学习者缺少自我控制和自我规划,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按时完成任务这一项自我评分较低。2.学习资源分析
从调查数据来看,学习者对课程视频认可度最高,达到4.15。作为SPOC课程资源的核心,课程视频承载着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其设计和开发都是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所以受到格外的重视。课程视频流程复杂,对拍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外包团队的支持,通过 PPT 讲授、动画、课堂实录和录屏等方式,再将声音、图像、文字等进行整合,最终通过多维度的视频形式把知识点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至于与课程视频相配套的讲义、习题、试题和文献等资源也都能够得到较高认可度。而与课程视频没有直接关联的教学案例、学科支持类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还较为欠缺,具体如图3所示。第二,资源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慕课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转型和素养养成[J]. 孙叶飞,马建青.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03)
[2]欧盟高校“慕课”(MOOCs)的现状与发展及对我国高校“慕课”的启示[J]. 魏英玲,何高大. 远程教育杂志. 2015(05)
[3]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 王海波. 复旦教育论坛. 2015(04)
[4]慕课同伴互评模型设计研究[J]. 许涛. 开放教育研究. 2015(02)
[5]慕课正在成熟[J]. 斯蒂芬·哈格德,王保华,何欣蕾. 教育研究. 2014(05)
[6]“慕课热”的冷思考[J]. 吴万伟. 复旦教育论坛. 2014(01)
[7]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下)——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J]. 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盛群力. 电化教育研究. 2004(04)
[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 何克抗. 教育研究. 2002(04)
本文编号:2934083
【文章来源】: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SPOC模式与传统模式学习投入时间对比(%)
SPOC在线学习与MOOC教学模式都是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下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对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习者普遍自我评价较低,如图2所示。结合图1,因为一方面学习任务增多,另一方面在线学习与教师时空又具有隔离性,学习者缺少自我控制和自我规划,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按时完成任务这一项自我评分较低。2.学习资源分析
从调查数据来看,学习者对课程视频认可度最高,达到4.15。作为SPOC课程资源的核心,课程视频承载着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其设计和开发都是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所以受到格外的重视。课程视频流程复杂,对拍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外包团队的支持,通过 PPT 讲授、动画、课堂实录和录屏等方式,再将声音、图像、文字等进行整合,最终通过多维度的视频形式把知识点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至于与课程视频相配套的讲义、习题、试题和文献等资源也都能够得到较高认可度。而与课程视频没有直接关联的教学案例、学科支持类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还较为欠缺,具体如图3所示。第二,资源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慕课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转型和素养养成[J]. 孙叶飞,马建青.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03)
[2]欧盟高校“慕课”(MOOCs)的现状与发展及对我国高校“慕课”的启示[J]. 魏英玲,何高大. 远程教育杂志. 2015(05)
[3]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 王海波. 复旦教育论坛. 2015(04)
[4]慕课同伴互评模型设计研究[J]. 许涛. 开放教育研究. 2015(02)
[5]慕课正在成熟[J]. 斯蒂芬·哈格德,王保华,何欣蕾. 教育研究. 2014(05)
[6]“慕课热”的冷思考[J]. 吴万伟. 复旦教育论坛. 2014(01)
[7]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下)——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J]. 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盛群力. 电化教育研究. 2004(04)
[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 何克抗. 教育研究. 2002(04)
本文编号:2934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93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