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美德—心智”视阈下我国学生学习概念的发展——基于字词联想测验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6 14:13
  学习概念是从主位视角出发的学习观,是指学生个体对学习现象和学习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的综合。华裔美国学者李瑾教授在上个世纪末采用字词联想测验范式,以成人大学生为被试,对学习概念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提出西方人的学习模式为"心智导向",而东亚人的学习模式为"美德导向"。本研究对李瑾的研究方法做了必要的修正,据此对小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的我们中国学生进行调查,探究我国学生学习概念的发展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随着学龄的增长,我国学生的学习概念呈现出由"美德主导"向"德智并重"转变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在我国"美德导向"的学习传统依然根植在我国,但全球性的文化交融以及现代化教育对心智开发的更加重视导致了我国学生学习概念中"心智导向"的成分亦不断增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德导向"与"心智导向"的分野必将进一步缩小直至消失,而"心智"与"美德"平衡并重的教育模式也应当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彼此互鉴的育人理想。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3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美德—心智”视阈下我国学生学习概念的发展——基于字词联想测验的实证研究


中国学生学习概念结构系统图

柏拉图,华人,概念


图1 欧裔美国人学习概念图李瑾深入地探究了儒家与欧美两种文化传统对人类学习的持续影响,揭秘了东西方两种教养文化与学习表现之间的关联,她将多年的系列研究成果撰写成专著《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李瑾,2015)。通过追溯两种学习模式的文化渊源,她对东西方学习概念导向的差异作出了解释:中国及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等)的学习理念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重美德”的导向。古代的学习者所读之书为“圣贤书”,他们追求自我完善(即“修身”),立志成为君子,注重维护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并且在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后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把坚持和发扬道德原则、匡扶君王实施仁政(即“平天下”),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作为毕生的终极任务。教育者对于儒家学习者的要求也呈现出重美德的倾向:认真、勤奋、刻苦、专心、持之以恒等等,这些优秀品质传扬至今,在当代的中国教育中依旧占据主导的影响。而西方的教育理念源自古希腊认识论的传统,呈现出“重心智”的倾向。古希腊的先民们热衷于思索事物的本质、世界的本体、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争论移动中的物体形状、运动现象和动态世界的时间性,他们对外界物理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和热情,因而发展出数学、逻辑学的工具去追寻“绝对无误的知识”和“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理解和掌握外界世界、并且利用关于世界的知识来满足人的需求,成为了西方人学习探索的目的。也由此,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自我表达能力等心智品质,从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们起就备受强调。

结构图,美国人,概念,范畴


第四步,为了更好地展现和描绘两种文化里各种学习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者请100位背景相似的大学生将其文化核心语汇表上的字句按意思相近进行分组,然后将分组结果用统计上的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法作分析,将203条英文词汇聚类为17个基本范畴,将225条中文词汇聚类为19个基本范畴,进一步分别将两种文化的基本范畴再进行分析,形成上位范畴,最后分别形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学生的学习概念结构图(见图1和2)(李瑾,2015,第74—75页)。图2 华人学习概念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之名与中国近代大学起源考辨[J]. 蔡先金.  高等教育研究. 2017(01)
[2]中美高中到大学学习和生活衔接的比较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凯尼恩学院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 张宸瑒,许圆圆.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6(08)
[3]心智与美德分野的再探讨——兼评《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J]. 侯海荣,唐楠.  现代教育科学. 2016(05)
[4]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的特征分析——基于12所中外研究型大学调查资料的比较[J]. 吕林海,张红霞.  教育研究. 2015(09)
[5]中小学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 马郑豫,张家军.  教育研究. 2015(06)
[6]如何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高中生高考后暑假生活的实证研究[J]. 马莉萍,朱红.  高等教育研究. 2014(11)
[7]论学生学习观的结构[J]. 刘儒德,宗敏,刘治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3)
[8]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 王振宏,刘萍.  心理学报. 2000(01)
[9]对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思考[J]. 郁中秀.  高等教育研究. 1991(01)
[10]超越"适应期"——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及对策[J]. 乐国安,胡建新.  中国青年研究. 1990(04)

硕士论文
[1]“心智—美德”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参与研究[D]. 许丹东.南京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364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364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d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