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学生的情绪、学习/研究状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29 10:13
目的: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学生的情绪、学习/研究状态的影响。方法:用网络方式对感知的疫情严重性、疫情最严重阶段的情绪恶化、疫情期间的社会支持/焦虑/抑郁、居家隔离与在校期间的上课情况、学习/研究状况以及生活状态的对比进行问卷调查,得到5098名被试的有效数据。结果:①在疫情最严重时期,武汉市及湖北省(不含武汉)学生的情绪恶化得分高于其他地区的学生;②在博士阶段,二、三年级学生的情绪恶化最严重,在其他学历段,年级越高情绪恶化越严重;大专学生的情绪恶化明显低于其他学历段的学生;③情绪恶化与感知的疫情的严重程度、疫情期间的社会支持分别呈低度正相关和低度负相关;④居家隔离期间的学习/研究状态与在校时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⑤居家隔离期间学习/研究状态的下降与该阶段的焦虑、抑郁呈低度的正相关,与该阶段的运动以及社交状况呈低度的负相关。结论:①疫情的严重程度对情绪恶化程度有影响,社会支持对疫情的威胁有缓解作用;②居家隔离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研究状态有明显负面影响,具体影响程度主要与学习/科研任务的性质和特点、个人的情绪状况、运动、社交等生活状态以及家庭的学习/研究条件有关。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28(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1.2 研究工具
1.2.1 感知的疫情严重程度问卷
1.2.2 疫情最严重阶段的情绪恶化问卷
1.2.3 疫情期间的社会支持问卷
1.2.4 焦虑自评量表[20]
1.2.5 自评抑郁量表[21]
1.2.6 两种情景下的到课情况及课堂学习效果对比
1.2.7 两种情境下学习/研究状态的对比
1.2.8两种情境下生活状态的对比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疫情最严重阶段情绪恶化情况分析
2.1.1 情绪恶化与被试所处地域的关系
2.1.2情绪恶化与人口社会学变量的关系
2.1.3 情绪恶化与感知的疫情严重性、疫情期间家庭收入的变化以及社会支持状况的关系
2.2 疫情对情绪影响的持续性的统计分析
2.2.1 三组被试在疫情后期的焦虑和抑郁的对比
2.2.2疫情后期的焦虑和抑郁与感知的疫情严重程度的相关
2.3 两场景下的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研究和生活状态对比以及居家学习/研究状态的满意度
2.4 居家隔离期间学习/研究状态的下降与各有关因素的具体关系
2.4.1学习/研究状态的下降与被试的人口社会学变量的关系
2.4.2 学习/研究状态的下降与同期个人情绪状况以及生活状态指标的关系
3 讨论
3.1 疫情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各有关因素的作用
3.2 疫情对情绪的影响的持续性
3.3 居家隔离对学习/研究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汶川地震8.5年后青少年身心状况研究[J]. 伍新春,王文超,周宵,陈秋燕,林崇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1)
[2]汶川地震四年半后青少年的感恩对学业卷入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周宵,伍新春,陈杰灵.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6)
[3]汶川地震30个月后中小学生的身心状况研究[J]. 林崇德,伍新春,张宇迪,臧伟伟,周宵,戴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06)
[4]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以汶川地震后的青少年为例[J]. 朱清,范方,郑裕鸿,孙仕秀,张露,田卫卫.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4)
[5]重大自然灾害后社区情境对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基于汶川地震过渡期两种安置模式的比较分析[J]. 毕向阳,马缨.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6)
[6]汶川地震受灾民众创伤后成长及其影响因素[J]. 杨寅,钱铭怡,李松蔚,徐凯文,王雨吟.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1)
[7]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踪研究[J]. 范方,耿富磊,张岚,朱清. 心理学报. 2011(12)
[8]心理学常用效应量的选用与分析[J]. 郑昊敏,温忠麟,吴艳.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2)
[9]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妇女创伤后应激症状、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 吴垠,陈雪军,郑希付.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1)
[10]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相关因素[J]. 辛玖岭,祝卓宏,王力,张雨青,徐莎莎,王文忠.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01)
本文编号:3370463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28(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1.2 研究工具
1.2.1 感知的疫情严重程度问卷
1.2.2 疫情最严重阶段的情绪恶化问卷
1.2.3 疫情期间的社会支持问卷
1.2.4 焦虑自评量表[20]
1.2.5 自评抑郁量表[21]
1.2.6 两种情景下的到课情况及课堂学习效果对比
1.2.7 两种情境下学习/研究状态的对比
1.2.8两种情境下生活状态的对比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疫情最严重阶段情绪恶化情况分析
2.1.1 情绪恶化与被试所处地域的关系
2.1.2情绪恶化与人口社会学变量的关系
2.1.3 情绪恶化与感知的疫情严重性、疫情期间家庭收入的变化以及社会支持状况的关系
2.2 疫情对情绪影响的持续性的统计分析
2.2.1 三组被试在疫情后期的焦虑和抑郁的对比
2.2.2疫情后期的焦虑和抑郁与感知的疫情严重程度的相关
2.3 两场景下的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研究和生活状态对比以及居家学习/研究状态的满意度
2.4 居家隔离期间学习/研究状态的下降与各有关因素的具体关系
2.4.1学习/研究状态的下降与被试的人口社会学变量的关系
2.4.2 学习/研究状态的下降与同期个人情绪状况以及生活状态指标的关系
3 讨论
3.1 疫情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各有关因素的作用
3.2 疫情对情绪的影响的持续性
3.3 居家隔离对学习/研究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汶川地震8.5年后青少年身心状况研究[J]. 伍新春,王文超,周宵,陈秋燕,林崇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1)
[2]汶川地震四年半后青少年的感恩对学业卷入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周宵,伍新春,陈杰灵.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6)
[3]汶川地震30个月后中小学生的身心状况研究[J]. 林崇德,伍新春,张宇迪,臧伟伟,周宵,戴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06)
[4]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以汶川地震后的青少年为例[J]. 朱清,范方,郑裕鸿,孙仕秀,张露,田卫卫.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4)
[5]重大自然灾害后社区情境对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基于汶川地震过渡期两种安置模式的比较分析[J]. 毕向阳,马缨.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6)
[6]汶川地震受灾民众创伤后成长及其影响因素[J]. 杨寅,钱铭怡,李松蔚,徐凯文,王雨吟.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1)
[7]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踪研究[J]. 范方,耿富磊,张岚,朱清. 心理学报. 2011(12)
[8]心理学常用效应量的选用与分析[J]. 郑昊敏,温忠麟,吴艳.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2)
[9]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妇女创伤后应激症状、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 吴垠,陈雪军,郑希付.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1)
[10]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相关因素[J]. 辛玖岭,祝卓宏,王力,张雨青,徐莎莎,王文忠.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01)
本文编号:3370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370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