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自我同情与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1-09-03 01:27
成人依恋主要描述的是一种情感联系。它深受早期亲子依恋的影响,并在后期人际交往中变化发展。成人依恋作为依恋他人模式,会影响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成人依恋会影响个体自我评价,也会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会使我们预期产生不同的人际交往效能感,从而进一步影响我们的人际行为。因此研究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李同归老师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侯佳捷编制的大学生自我同情问卷、杜建政等人修订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以及谢晶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随机选取四川省45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和Mplu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解大学生的成人依恋、自我同情、核心自我评价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基本状况,探讨成人依恋通过中介变量自我同情和核心自我评价作用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大学生成人依恋、提高自我同情、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水平都较低,依恋回避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2、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处于中上水平,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差异显著。3、大学生自我...
【文章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人际交往效能感
2.1.1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概念
2.1.2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结构
2.1.3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2.2 成人依恋
2.2.1 依恋理论
2.2.2 成人依恋的概念
2.2.3 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
2.2.4 成人依恋的类型理论
2.2.5 成人依恋的测量
2.3 核心自我评价
2.3.1 核心自我评价的由来及界定
2.3.2 核心自我评价的测量
2.4 自我同情
2.4.1 自我同情的提出
2.4.2 自我同情的概念
2.4.3 自我同情的测量
2.5 成人依恋、自我同情、核心自我评价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2.5.1 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5.2 成人依恋、核心自我评价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5.3 成人依恋、自我同情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3.3.2 大学生自我同情问卷
3.3.3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3.3.4 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
3.4 施测程序
3.5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成人依恋、自我同情、核心自我评价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情况
4.1.1 各变量的总体情况
4.1.2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情况
4.2 各变量的相关关系
4.3 各变量的回归关系
4.4 大学生自我同情、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检验
5 分析与讨论
5.1 各变量的总体情况分析
5.2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情况分析
5.2.1 性别差异分析
5.2.2 生源地差异分析
5.2.3 年级差异分析
5.2.4 家庭教养方式分析
5.2.5 家庭经济状况分析
5.3 各变量的相关关系、回归关系分析
5.4 大学生自我同情、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模型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育建议
6.2.1 关于成人依恋的建议
6.2.2 关于自我同情的建议
6.2.3 关于核心自我评价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380126
【文章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人际交往效能感
2.1.1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概念
2.1.2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结构
2.1.3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2.2 成人依恋
2.2.1 依恋理论
2.2.2 成人依恋的概念
2.2.3 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
2.2.4 成人依恋的类型理论
2.2.5 成人依恋的测量
2.3 核心自我评价
2.3.1 核心自我评价的由来及界定
2.3.2 核心自我评价的测量
2.4 自我同情
2.4.1 自我同情的提出
2.4.2 自我同情的概念
2.4.3 自我同情的测量
2.5 成人依恋、自我同情、核心自我评价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2.5.1 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5.2 成人依恋、核心自我评价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5.3 成人依恋、自我同情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3.3.2 大学生自我同情问卷
3.3.3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3.3.4 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
3.4 施测程序
3.5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成人依恋、自我同情、核心自我评价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情况
4.1.1 各变量的总体情况
4.1.2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情况
4.2 各变量的相关关系
4.3 各变量的回归关系
4.4 大学生自我同情、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检验
5 分析与讨论
5.1 各变量的总体情况分析
5.2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情况分析
5.2.1 性别差异分析
5.2.2 生源地差异分析
5.2.3 年级差异分析
5.2.4 家庭教养方式分析
5.2.5 家庭经济状况分析
5.3 各变量的相关关系、回归关系分析
5.4 大学生自我同情、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模型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育建议
6.2.1 关于成人依恋的建议
6.2.2 关于自我同情的建议
6.2.3 关于核心自我评价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380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38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