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造性的微观发生过程: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3 22:15
从中学进入到大学,是许多人重要的人生转折期。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意味着他们要开始学习更加独立地面对各类社会生活问题。如果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能够有足够的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予以应对和解决,这将为其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加适宜的条件。社会创造性是指个体在日常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其在特定的人格倾向的推动下,以独特、新颖、适当且有效的方式提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能力。本研究将微观发生学设计和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通过特质社会创造性问卷筛选出32名在校大学生,考察大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即状态社会创造性)在虚拟情景中短期内的变化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的结论如下:(1)无论是在发散思维阶段还是辐合思维阶段,个体策略质量和策略使用类型的变化都出现了跨情境的不一致性。(2)在发散思维阶段,随着实验期间的推进,策略新颖性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变化模式,而整体来看,策略实用性随着实验期间的推进而提升;高特质社会创造性个体在策略质量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策略的实用性上。(3)在发散思维阶段,随着实验期间的推进,高新颖高实用策略的使用率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变化模式;整体来看,高特质社会创造...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创造性
2.1.1 社会创造性的概念
2.1.2 特质社会创造性和状态社会创造性
2.1.3 创造性的阶段理论
2.2 微观发生法
2.2.1 微观发生法概述
2.2.2 微观发生法的研究设计
2.2.3 问题解决的微观发生研究
2.3 虚拟仿真技术
2.3.1 虚拟仿真技术与虚拟环境
2.3.2 虚拟仿真技术在社会心理研究领域的应用
2.3.3 虚拟仿真技术在创造性领域的应用
3 问题提出
3.1 以往研究的不足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假设
4 研究方法
4.1 被试
4.2 研究工具
4.2.1 大学生社会创造性问卷
4.2.2 虚拟仿真社会问题情境
4.2.3 MEC空间临境感问卷
4.3 研究程序
4.4 数据分析
5 结果一 变量的人口学特征
5.1 被试在各实验期间的空间临境感及分组有效性检验
5.2 社会创造性的人口学特征
5.2.1 特质社会创造性的性别差异
5.2.2 状态社会创造性的性别差异
5.3 小结
6 结果二 社会创造性发散思维阶段的微观发生过程
6.1 各问题情境下策略质量的变化
6.1.1 情绪调控
6.1.2 时间管理
6.1.3 学业困难
6.1.4 同伴冲突
6.1.5 小结
6.2 各问题情境下策略类型的变化
6.2.1 情绪调控
6.2.2 时间管理
6.2.3 学业困难
6.2.4 同伴冲突
6.2.5 小结
7 结果三 社会创造性辐合思维阶段的微观发生过程
7.1 个体策略评价与策略选择能力
7.1.1 被试自评与专家评价的差异检验
7.1.2 被试对策略的选择能力
7.1.3 小结
7.2 各问题情境下策略质量的变化
7.2.1 情绪调控
7.2.2 时间管理
7.2.3 学业困难
7.2.4 同伴冲突
7.2.5 小结
7.3 各问题情境下策略类型的变化
7.3.1 情绪调控
7.3.2 时间管理
7.3.3 学业困难
7.3.4 同伴冲突
7.3.5 小结
8 讨论
8.1 社会创造性的性别差异
8.2 社会创造性发散思维阶段的微观发生过程
8.2.1 策略质量的变化和特点
8.2.2 策略类型的变化和特点
8.3 社会创造性辐合思维阶段的微观发生过程
8.3.1 大学生策略评价与策略选择能力
8.3.2 策略质量的变化和特点
8.3.3 策略类型的变化和特点
8.4 总结
8.5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8.5.1 研究局限
8.5.2 未来展望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在社交焦虑中的应用:效果、机制及展望[J]. 王希,董蕊,李思佳,倪士光. 心理科学. 2017(06)
[2]不同类型奖励对本科生社会创造性过程的影响[J]. 薛雨康,沐小琳,王芳,谷传华.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9)
[3]团体规模和任务类型对团体创造力的影响[J]. 韩梅,谷传华,薛雨康,沐小琳.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6)
[4]虚拟现实技术研究进展[J]. 赵沁平,周彬,李甲,陈小武. 科技导报. 2016(14)
[5]社会创造性的脑机制:状态与特质的EEGα波活动特点[J]. 谷传华,王亚丽,吴财付,谢祥龙,崔承珠,王亚娴,王婉贞,胡碧颖,周宗奎. 心理学报. 2015(06)
[6]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J]. 邓林园,刘丹,伍明明,方晓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02)
[7]儿童状态社会创造性的跨文化研究:基于中美文化的比较[J]. 谷传华,张冬静,Yeh Hsueh,Xiangen Hu.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02)
[8]儿童表征深度的微观变化:路线、速度及来源[J]. 张睆,辛自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2)
[9]儿童特质社会创造性的跨文化研究:基于中美文化的比较[J]. 谷传华,张冬静,Yeh Hsueh,Xiangen Hu. 中国特殊教育. 2014(04)
[10]状态与特质之分:来自社会创造性的证据[J]. 谷传华,张笑容,陈洁,郝恩河,王亚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05)
本文编号:3641422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创造性
2.1.1 社会创造性的概念
2.1.2 特质社会创造性和状态社会创造性
2.1.3 创造性的阶段理论
2.2 微观发生法
2.2.1 微观发生法概述
2.2.2 微观发生法的研究设计
2.2.3 问题解决的微观发生研究
2.3 虚拟仿真技术
2.3.1 虚拟仿真技术与虚拟环境
2.3.2 虚拟仿真技术在社会心理研究领域的应用
2.3.3 虚拟仿真技术在创造性领域的应用
3 问题提出
3.1 以往研究的不足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假设
4 研究方法
4.1 被试
4.2 研究工具
4.2.1 大学生社会创造性问卷
4.2.2 虚拟仿真社会问题情境
4.2.3 MEC空间临境感问卷
4.3 研究程序
4.4 数据分析
5 结果一 变量的人口学特征
5.1 被试在各实验期间的空间临境感及分组有效性检验
5.2 社会创造性的人口学特征
5.2.1 特质社会创造性的性别差异
5.2.2 状态社会创造性的性别差异
5.3 小结
6 结果二 社会创造性发散思维阶段的微观发生过程
6.1 各问题情境下策略质量的变化
6.1.1 情绪调控
6.1.2 时间管理
6.1.3 学业困难
6.1.4 同伴冲突
6.1.5 小结
6.2 各问题情境下策略类型的变化
6.2.1 情绪调控
6.2.2 时间管理
6.2.3 学业困难
6.2.4 同伴冲突
6.2.5 小结
7 结果三 社会创造性辐合思维阶段的微观发生过程
7.1 个体策略评价与策略选择能力
7.1.1 被试自评与专家评价的差异检验
7.1.2 被试对策略的选择能力
7.1.3 小结
7.2 各问题情境下策略质量的变化
7.2.1 情绪调控
7.2.2 时间管理
7.2.3 学业困难
7.2.4 同伴冲突
7.2.5 小结
7.3 各问题情境下策略类型的变化
7.3.1 情绪调控
7.3.2 时间管理
7.3.3 学业困难
7.3.4 同伴冲突
7.3.5 小结
8 讨论
8.1 社会创造性的性别差异
8.2 社会创造性发散思维阶段的微观发生过程
8.2.1 策略质量的变化和特点
8.2.2 策略类型的变化和特点
8.3 社会创造性辐合思维阶段的微观发生过程
8.3.1 大学生策略评价与策略选择能力
8.3.2 策略质量的变化和特点
8.3.3 策略类型的变化和特点
8.4 总结
8.5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8.5.1 研究局限
8.5.2 未来展望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在社交焦虑中的应用:效果、机制及展望[J]. 王希,董蕊,李思佳,倪士光. 心理科学. 2017(06)
[2]不同类型奖励对本科生社会创造性过程的影响[J]. 薛雨康,沐小琳,王芳,谷传华.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9)
[3]团体规模和任务类型对团体创造力的影响[J]. 韩梅,谷传华,薛雨康,沐小琳.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6)
[4]虚拟现实技术研究进展[J]. 赵沁平,周彬,李甲,陈小武. 科技导报. 2016(14)
[5]社会创造性的脑机制:状态与特质的EEGα波活动特点[J]. 谷传华,王亚丽,吴财付,谢祥龙,崔承珠,王亚娴,王婉贞,胡碧颖,周宗奎. 心理学报. 2015(06)
[6]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J]. 邓林园,刘丹,伍明明,方晓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02)
[7]儿童状态社会创造性的跨文化研究:基于中美文化的比较[J]. 谷传华,张冬静,Yeh Hsueh,Xiangen Hu.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02)
[8]儿童表征深度的微观变化:路线、速度及来源[J]. 张睆,辛自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2)
[9]儿童特质社会创造性的跨文化研究:基于中美文化的比较[J]. 谷传华,张冬静,Yeh Hsueh,Xiangen Hu. 中国特殊教育. 2014(04)
[10]状态与特质之分:来自社会创造性的证据[J]. 谷传华,张笑容,陈洁,郝恩河,王亚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05)
本文编号:3641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64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