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取向教育研究方法
本文关键词:论艺术取向教育研究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艺术取向教育研究方法是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它将文学艺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使研究媒介和材料呈现方式超越传统文本、超越语言和国界,从而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与尊重,增强教育研究功能的深入性和延展性,并推动教育研究由技术理性向人文关怀转型。艺术取向教育研究方法具有研究媒介宽泛直观、研究过程易产生共鸣或移情、研究者角色变换自由、研究结果动态多元等特征。艺术取向教育研究方法应用的一般程序为:确定研究问题、建立委托关系、选择探究形式、明确参与者及呈现研究结果等。中西方哲学思想和认识论为构建艺术取向教育研究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艺术取向教育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 理论基础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0JZD0041)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全球教师专业发展与我国教师素质标准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A88001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0-03
【正文快照】: 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研究者在探究如何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时,应该将艺术纳入其研究方法中,从而为教育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及教育实践提供新的视野和角度。[1]从70年代初期开始,艺术取向教育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经历了3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长纯;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比较教育的理论建设[J];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育良;先秦儒家对于“情”的理论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课题组;安徽电大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报告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毕磊;安徽电大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访谈活动结果与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吕新萍;从知识、方法多元性看社会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孟淑媛;;孔子“天命观”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马育良;仁、义与孔孟的经权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孟淑媛,于川;试论朱熹以“理”为基石的法制思想[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张蕾;李伟明;;高水平中学生运动员培养新路探析——解读清华大学“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办学模式[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6期
9 刘新学;;心理学量化研究范式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聂民玉;《易传》生生和谐观的现代价值[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邱国鹏;李勋祥;;融合与嬗变:论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建构[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张玲;黄瀊飞;;大学英语课堂教师情感渗透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段金娟;左铁峰;;全球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本土化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4 乌杰;;和谐社会与改革[A];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体改研究会2005年北京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蔡炜;;论新时期小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6 刘原池;;从“诗道性情”析论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说的再诠释[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7 余英华;;《史记》“尚让”思想探究[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马力;;在“方法”的岔路口徘徊——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学解释学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史秋衡;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邓铸;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贺寨平;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李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9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10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2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3 孙文浩;非制式评量透视[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金龙;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师资培训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徐冰鸥;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实践知识的叙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柏华;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管理的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焦炜;课程行动研究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军梅;汉族、回族高中生生涯发展特点及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仕东,李婷婷,郑长龙;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探究教学活动解读——两位理科教师实施科学探究教学质性研究报告[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齐玲;漆昌柱;;扎根理论:心理学本土化的有效途径[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年02期
3 周红;;教育叙事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李克东;谢幼如;;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质性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5 葛孝亿;;质性研究者个人身份的自觉——基于资料收集与教育质性研究报告撰写的研究[J];教育导刊;2011年04期
6 刘彦尊;;人种志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7 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6期
8 王云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以湖南工学院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02期
9 王春光,孙启林;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再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10 许书萍;张梦竹;;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慧文;变革中的教师教育范式:海峡两岸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孝亿;身份自觉:教育质性研究者个人身份问题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荣秀;走在幸福的边缘[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湛守香;对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质性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胜良;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压力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八一;方法的背后—教育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解[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雷鸣;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丛;高职大学生网络成瘾及态度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成亮;1978年以来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于福洋;高中教师工作—家庭增益与冲突影响因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元粉;学习困难学生个案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艺术取向教育研究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6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44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