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教与学价值取向的和谐
本文关键词:《学记》:教与学价值取向的和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与学价值取向的和谐直接决定着教育系统的功能,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率。《学记》中蕴含着深刻的教与学价值取向和谐的思想,在农业经济社会有效地推进社会的进步。而在当前中国大学中的教与学在价值取向上却存在着多元化,并由此而导致教学地位和过程的不和谐,应当适当整合教与学的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学记》 教与学 价值取向 和谐 大学教学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育成果来自于有效的教学,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特殊的交往———教与学的对成而生成、运行和演化,是教学本体存在的形态界域。[1]因此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努力,而教与学双方的价值观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翻阅当下的文献可以发现,研究当前教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广君;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内涵·特征·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艳萍;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功能观及其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刘宝存;科尔大学理念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3 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4 刘宝存;不合时宜的真理——赫钦斯大学理念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5 陈超,郄海霞;西方大学拓展交往功能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6 刘宝存;大学的创新与保守——哈佛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7 李强;大学理念再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8 武亚军;面向一流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领导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9 施晓光;;大学:三种意义上的释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10 项贤明;大众化与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理论观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仁东;;大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协调机制探析[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2 赵红亚;;试论学习型社会大学的整合策略[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5 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宜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运鑫;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丽;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小东;大学城规划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君辉;当代中国大学精神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树成;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之历史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四根;从“教学认识论”到“教学诠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艳;我国高校筹资机制的架构[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秀坤;传统与现代性的消长——论中国近代留学生的现代性特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邱晓敏;我国大学城兴起与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10 何健;论大学的开放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保生;;信息化环境下新型教与学方式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张拴云;;《学记》对教师专业化的现代启示[J];教师;2011年20期
3 徐冠杰;吴健;;从教与学看孔子的教育思想[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4 刘红;;教育感情:一个研究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3期
5 刘树行;石凤华;;追求教与学的新境界 演绎教与学的新乐章——谈“书山有路效为径”[J];现代教育;2011年01期
6 郜爽;;《学记》中的“学本论”思想[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姚艾;;转过身,摸摸教育的背影——《学记》教育思想的现代性价值[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8 袁青;;《学记》教学思想探析[J];文教资料;2011年24期
9 吴登高;;教与学有机结合——“八字”教学法尝试[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10 王慧杰;李贺伟;;心理资本在教与学领域的研究新进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雯;;从西方现代教育改革运动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章凯;;兴趣研究对教与学的启示[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张传燧;蒋菲;;《学记》的教师思想与教师专业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刘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建立教与学的新秩序[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5 张传燧;王双兰;;《学记》对注入式教学的病理分析及其现实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邱仁建;;教与学效果考核方案——分差率考核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何际平;;教育创新必须兼顾教与学两个方面[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8 李亚卿;;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与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徐瑞泰;;“一节好课”必备的“三大要素”[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10 谌安荣;;《学记》和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红松;信息化让教与学妙趣横生[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王占伟;课改:教与学方式转变难的背后[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严育洪;在教与学之间留个“缺口”[N];江苏教育报;2010年
4 崔烈彪;浅议新课标的教与学[N];黔西南日报;2010年
5 李中涞 石东方;从国外一堂课谈新课程下的教与学[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马晶秋;新课改下教与学的思考[N];甘肃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毛翠香;教与学的成功探索[N];青海日报;2004年
8 李树峰;怎样构建一个好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龚道敏;MP3伴我成长[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10 北京 李奕;一网打尽教与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谌安荣;阐释与反思:《学记》教学哲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淑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冰;回眸与超越——先秦时期原创性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赖明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课堂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辉;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雪;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与学的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晓霞;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与拓展[D];吉林大学;2007年
3 秦红斌;数字化评阅卷系统的教与学应用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红军;《学记》“喻”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D];西南大学;2006年
5 王天平;《学记》中教学制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叶有祥;网络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7 符周利;南通童子祭祀仪式中的教与学[D];厦门大学;2009年
8 朱炯;基于WEBPC技术的网络学习与移动学习[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潘炳超;面向过程的网络教学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孟奕杉;中小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模式及支撑软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学记》:教与学价值取向的和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7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457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