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以北京市流动儿童为例

发布时间:2017-06-17 09:23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以北京市流动儿童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机抽取北京市流动儿童210名,对照组非流动儿童120名,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抑郁量表以及自尊量表进行调查并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北京市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其心理适应相关明显;流动儿童的依恋关系存在着特殊性,在亲和性、依赖性上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儿童,在消极性上显著高于普通儿童,而在焦虑性上二者没有显著区别;流动儿童在依恋与心理适应这两方面的相关程度低于普通儿童,依恋对心理适应各维度的贡献低于普通儿童。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关键词】流动儿童 亲子依恋 心理适应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中大量外来务工农民的出现,其工作的流动性使得子女缺乏稳定的成长环境,形成所谓的“流动儿童”。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现有流动少年儿童将近2 000万人;仅在北京,学龄期的流动儿童就达40多万。由于家长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在孩子的教育问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争艳;杨叶;汪斌;;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社会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2 刘曦;张建新;;青少年依恋理论建构及问卷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3 安晶卉 ,张建新 ,王黎;青少年依恋问卷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1期

4 张秋凌,邹泓,王英春;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心理适应的关系(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玲;戴春林;;品牌依恋的概念和测量[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孙阳;邱阳;;师生关系: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支持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王立花;张文新;;青少年依恋的测量方法述评[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张丽娇;曾天德;;国内外愤怒情绪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朱相华;杨永杰;李娇;魏贤玉;乔娟;;小学生受虐待经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6 赵力;;依恋类型的稳定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7期

7 楼高行;王慧君;;青少年家庭依恋、朋友依恋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2期

8 张茜婷;;犯罪深层动机研究刍议——以心理轨迹的发展为线索[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熊倩;陈旭;;初中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依恋风格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李北容;宋鸽;张敏;;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1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丹;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琚晓燕;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2 芦炎;初中生抑郁症状与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史朝霞;青少年依恋发展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福侠;工读学校学生依恋、自我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尚秀华;青少年依恋、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瞿晓理;青少年团体罗夏墨迹测验的信度效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杨堂英;北京市流动儿童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赵文德;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9 李凤莲;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小妍;压力情境下成人依恋取向与注意偏差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薇莉,简渝嘉,方莉;成人依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谷传华,王美萍;儿童依恋理论述评[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年05期

4 安晶卉 ,张建新 ,王黎;青少年依恋问卷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长的诗歌:流动儿童教育项目开展第四期[J];东方艺术;2011年13期

2 戴斌荣;;流动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3 马海林;汪念念;毕月花;;藏族大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4 侯舒艨;袁晓娇;刘杨;蔺秀云;方晓义;;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4期

5 胡芳芳;桑青松;;3-5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6 张莉曼;汤夺先;;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心理适应问题论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刘丽薇;石海梅;李继权;;灾后儿童心理适应及政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1年06期

8 余小鸣;;关注留守和流动儿童生理和心理社会适应的脆弱性[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07期

9 王建中;吴瑞林;;城乡差异对大学新生适应状况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9期

10 李梅;吴丹;;孩子心理如何实现“幼小衔接”[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瑞康;;关于流动儿童入学难的探讨[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丽琼;;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例[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张小梨;;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红;陈纯槿;;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探索——由“政府购买学位”引发的思考[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冯帮;;经济排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雷音;罗学荣;;长沙市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徐云;汪菁;;流动人口与学生学习行为——流动儿童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晓艳;;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思考[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9 牛勇;张驰;;班级团体训练对新生心理适应作用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10 谢建华;;让流动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 让流动花朵拥有幸福童年[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博;灵台县建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机制[N];平凉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树军;我市建立第一所流动儿童之家[N];朝阳日报;2008年

3 记者 田宏杰 赵t熻

本文编号:457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457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3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