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6-18 11:24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迷信现象古已有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昌明,人类知识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是,受迷信祸害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大,从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也成为迷信的受害者和宣传者。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 影响迷信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归因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因素。本文以36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测查了大学生的迷信心理特点、归因方式特点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特点,并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 1、大学生整体迷信心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但具有明显迷信心理倾向的大学生所占比重较大,尤其表现在传统世俗迷信和其他生命形式迷信方面。 2、大学生迷信心理在专业、学生干部、成长环境和独生子女等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宗教信仰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归因方式在学生干部、成长环境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看,大学生更倾向于把成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4、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生干部、专业、成长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看,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 5、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存在显著相关。常做外控性归因的大学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持有迷信思想。 6、运气对大学生迷信心理及其三个因子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情境对灵魂鬼神迷信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迷信心理及传统世俗迷信因子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迷信心理 归因方式 一般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引言8-11
  • 1.1 背景8-9
  • 1.2 问题的提出9
  • 1.3 研究的目的9-10
  • 1.4 研究的意义10-11
  • 第2章 文献综述11-28
  • 2.1 迷信及迷信心理概述11-23
  • 2.1.1 迷信及迷信心理的概念11-12
  • 2.1.2 迷信的心理结构12-13
  • 2.1.3 迷信产生和存在的心理机制13-19
  • 2.1.4 迷信的影响因素19-23
  • 2.2 归因及归因方式概述23-25
  • 2.2.1 归因的概念及理论23-25
  • 2.2.2 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的相关研究25
  • 2.3 自我效能及一般自我效能概述25-28
  • 2.3.1 自我效能的概念及理论25-27
  • 2.3.2 自我效能与迷信心理的相关研究27-28
  • 第3章 研究方法28-33
  • 3.1 研究假设28
  • 3.2 研究对象28-29
  • 3.3 研究工具29-32
  • 3.3.1 迷信量表29-31
  • 3.3.2 归因方式问卷31
  • 3.3.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31-32
  • 3.4 施测程序32
  • 3.5 数据处理32-33
  • 第4章 统计与结果33-43
  • 4.1 大学生的迷信心理特点33-37
  • 4.1.1 大学生迷信心理现状33-34
  • 4.1.2 不同性别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34
  • 4.1.3 不同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34-35
  • 4.1.4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35
  • 4.1.5 不同成长环境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35
  • 4.1.6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迷信心理差异研究35-36
  • 4.1.7 不同专业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36
  • 4.1.8 不同年级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36-37
  • 4.2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特点37-38
  • 4.2.1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现状37-38
  • 4.2.2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38
  • 4.3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38-40
  • 4.3.1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39
  • 4.3.2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多因素方差分析39-40
  • 4.4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40
  • 4.4.1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的相关分析40
  • 4.4.2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相关分析40
  • 4.5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对迷信心理的回归分析40-43
  • 4.5.1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迷信心理总分的回归分析40-41
  • 4.5.2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灵魂鬼神迷信的回归分析41
  • 4.5.3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传统世俗迷信的回归分析41-42
  • 4.5.4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其他生命形式的回归分析42-43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43-51
  • 5.1 大学生迷信心理特点分析43-46
  • 5.1.1 大学生迷信心理总体特征43-44
  • 5.1.2 不同性别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44
  • 5.1.3 不同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44
  • 5.1.4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44-45
  • 5.1.5 不同成长环境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45
  • 5.1.6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特点45-46
  • 5.1.7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迷信心理的特点46
  • 5.1.8 不同年级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46
  • 5.2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特点46-47
  • 5.3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47-49
  • 5.4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49-51
  • 第6章 总结51-53
  • 6.1 建议51-52
  • 6.1.1 通过归因训练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51
  • 6.1.2 通过训练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51-52
  • 6.2 研究的不足52
  • 6.3 研究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58-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莲;洪凤;姚本先;;自我妨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吴文峰;陈世英;卢永彪;;7年级学生应激事件、归因方式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3 邓妍祯;;教师引导下的积极归因方式和英语听力课堂效能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4 陈艳慧;;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J];大众心理学;2004年12期

5 邝磊;郑雯雯;林崇德;杨萌;刘力;;大学生的经济信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归因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1年09期

6 俎海珍;卢国华;董兰;吴青;;大学生归因风格、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7 张仁伟;王婷婷;;由项羽自杀所想到的[J];大众心理学;2003年01期

8 韩利萍;丁凌云;;自尊、归因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9 潘发达;王柳生;张庆;;不同情境中大学生情绪归因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10 孟海英;苏薇;;教师自身因素对教师效能感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忠;邱炳武;施建农;林森;赵钰琳;;中学生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的相关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文洁;;中国人迷信心理的起源、发展与现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霞;陈俊;刘秀艳;;广东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琦;孙燕;贺婧;刘晓颖;;危机事件后个体户个性、归因方式对社会支持影响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许箐;;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职校学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方式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罗苏梅;王晓钧;宋金常;;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黎兵;;企业员工的成就动机、归因方式与绩效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陈建民;朱跃华;张载福;黄恩;胡纪明;余柳霞;王卫平;邵海燕;尹浩冰;;大学生归因方式、认知态度、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梁丽;郭成;;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迷信心理的研究综述[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一名;迷信心理探源[N];河北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李勇;青年人的迷信心理不容忽视[N];长春日报;2006年

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静;枪击事件的心理分析[N];健康报;2007年

4 刘晓祯 赵晨滨;中年人怎样发现生命的意义[N];中国社会报;2007年

5 林子;“不祥数字”的命运走向何处[N];中国商报;2003年

6 曾 武;个性合理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任建党;开封炭素生产经营开始步入良性态势[N];开封日报;2007年

8 爱军;女性常见心理误区[N];大众卫生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章彤 实习生 姜婉冰;民俗?迷信?我们为何难以辨别[N];江苏科技报;2010年

10 袁浩龙;孩子学习成绩为何总也上不去[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纯;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心身作用及神经生物学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2 马可一;民营企业高管团队信任模式演变与绩效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王金良;中小学教师心理授权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陈培峰;迷信与宗教信仰的认知与脑机制探索[D];西南大学;2010年

5 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秀君;学习成功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逸龙;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其中介、调节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陈旭;上海大学生归因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顾鸿;海员归因方式与应付方式特点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鲁利丽;大学生迷信心理、归因方式、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庆峰;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秋月;初中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与英语学习态度之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昱文;中学生的自尊、归因方式与自我意识情绪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宁;慢性HBV感染患者负性自动思维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林锡栋;企业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归因方式及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9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459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3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