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国民性”:梁启超美育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展
本文关键词:“改造国民性”:梁启超美育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展
【摘要】:在中国近代新文化初创时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1873—1929)传承古今、融通中西,基于"改造国民性"萌生美育教育思想,于辛亥革命这一时间节点,在观念上先后经历了从功利主义到超功利主义的转变,在实践中则历经"救国"向"救人"的转变,显示出梁启超在中国艺术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奠基与推进方面的重要地位,对今天而言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梁启超 美育 改造国民性
【分类号】:K25
【正文快照】: 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王国维(1877—1927),最早从西方引进了“美育”这一概念。1903年8月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他在吸收西方近代心理学关于知、情、意三分的学术成果基础上,为追求真、善、美的“完全之人物”的塑造,提出智育、德育、美育三个内容是教育的一个重要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道先,侯曙芳;试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李永胜;戊戌后康梁谋刺慈禧太后新考——以梁铁君案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彭锋;从狭义美学到广义美学——兼论蔡元培美学的现代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顾建华;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张占国;试论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问题[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刘雪燕;高校影视鉴赏课的重要性[J];滨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7 黄丽珍;善变的矜奇之作——析黄遵宪的新派诗[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8 许金;美育命题的现代性转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刘建军;;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学观念的内在联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马凌燕;论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5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如密;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冰冰;在古典与现代性之间[D];山东大学;2003年
9 关红实;在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情境中的吕斯百[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吉春阳;秦宣夫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广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的哲学基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郭永红;论美与生命[D];郑州大学;2000年
3 周丽;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汪宏;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伟涛;论高职德育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展[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颖;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新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健;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3年
9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红;中国传统诗教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思睿;;梁启超时代:被遮蔽的新中国[J];中国改革;2010年07期
2 舒健;;晚清的尚武强军思潮[J];党政干部参考;2011年05期
3 唐克周;;略论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7期
4 敖福军;;浅析梁启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杨涛;;精品课程建设与中国近代史课程体系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郭刚;;角力与诘难: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传播[J];长白学刊;2011年05期
7 张文禄;;胡适与梁启超精神交流的纽带[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7期
8 李甜田;;论20世纪初到欧游前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调和观[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9 王树增;;1911之革命尚未成功[J];当代;2011年05期
10 宋学勤;;视点创新与学术进路——梁启超学术史研究的方法论意蕴[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2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3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4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5 耿云志;;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评《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册[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7 ;后记[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绛;;蔡松坡将军的精神遗产[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9 冯祖贻;;论护国运动中梁启超与陆荣廷的互动[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房德邻;;中国近代史的含义究竟是什么?[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毅;“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侧记[N];光明日报;2009年
2 董方奎;梁启超游台抒哀愤[N];学习时报;2004年
3 周积明;一九二二年梁启超的武汉之行及其关于湖北文化的演讲[N];光明日报;2004年
4 陈伟功;梁启超的新闻伦理思想[N];中华新闻报;2004年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 冲及;六十年的回顾[N];光明日报;2009年
6 李天纲;徐中约与《中国近代史》[N];文汇报;2008年
7 白夜;梁启超与武汉[N];中国档案报;2003年
8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9 张耀杰;《中国近代史》的人和事[N];经济观察报;2008年
10 王十月(书评人);中国近代史的另一种写法[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3 董小燕;严复政治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任晓兰;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D];南开大学;2009年
5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6 王淑琴;中国近代维新政治思潮的兴起[D];吉林大学;2009年
7 刘丽娟;清末女性才德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杨智勇;《改造》杂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柯继铭;20世纪前十年思想史中的“民意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路鹏程;晚清言论自由思想的肇始与演变(1833-1911)[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大中华》杂志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夏柏秋;“越界”带来的“想象”[D];清华大学;2005年
3 史莉琴;梁启超女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颖;梁启超宪政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刘东;梁启超之政党观浅析[D];河南大学;2010年
6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7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8 吴岩;《清代学术概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亮红;梁启超文化民族主义论[D];湘潭大学;2003年
10 李志松;梁启超的孔子研究述略[D];西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40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54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