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与儿童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相关分析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抑郁与儿童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相关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与儿童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的关系,验证可能存在的调节中介效应假设。方法方便抽取合肥市3 798名使用网络的中学生,进行亲子冲突策略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以及人口学特征调查。采用层级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儿童期虐待、近期生活事件和抑郁可能存在的调节中介效应。结果不同性别青少年早期虐待经历与近期生活事件均有关联(P值均0.01),并通过近期生活事件间接地对青少年抑郁产生效应(P值均0.01);中学女生儿童期虐待对生活事件介导的间接效应有调节作用(P=0.001),而男生未见儿童期虐待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P=0.260)。结论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的作用部分是通过近期生活事件介导的间接效应,中学女生儿童期虐待对间接效应有正向调节作用。应该采用措施阻止儿童期虐待的出现,其中受虐女童是重点保护的对象。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关键词】: 抑郁 虐待 生活变动事件 统计学 青少年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KJ2009A79)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8sk224)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2010SQRL070)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儿童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是青少年发生抑郁的2个重要危险因素[1]。一种假设认为,儿童期虐待增加了受虐者对后期生活事件的敏感性,表现为受虐者在低水平应激的情况下就出现抑郁或者在高水平应激情况下出现更为严重的抑郁[2-3];另一种假设则认为,儿童期虐待可能是个体继续暴露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青;陶芳标;方东升;黄锟;孙莹;;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4期
2 张源侠;;父母语言虐待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J];农家顾问;2006年08期
3 杨林胜;张志华;吴红燕;孙业桓;;青少年抑郁与儿童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2期
4 李剑;;初中生抑郁心理与哪些主要生活事件相关?——基于对河北唐山市1222名初中生的调查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9年06期
5 李双;;大学生的自尊、抑郁特点及其关系[J];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张智昱;张华东;;大学生抑郁的特点及教育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3期
7 吴明证;孙晓玲;梁宁建;;青少年自尊与抑郁的关系:迷思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6期
8 金艳;唐日新;;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抑郁和幸福感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1期
9 章月娥;;孩子“虐待”文具是心理有病吗[J];辽宁教育;2010年05期
10 鲁彩丽;黄树强;;高中生抑郁状况调查及应对措施的思考[J];泰山卫生;2008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凌;;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时间压力与抑郁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宋凤宁;;中学教师自我差异与抑郁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春雷;梁福成;;大中学生价值观与抑郁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王晓刚;杜李琴;;西部地区青少年学生抑郁障碍的现状调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张文武;王晓笳;胡珍玉;;宁波市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情绪障碍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张文武;王晓笳;胡珍玉;;宁波市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情绪问题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国宁;刘英华;李璐;潘淑君;;宁夏医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相关心理因素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陆丽青;;宽恕和心理健康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Su xiqing;陈启芳;秦安琪;;中国中学生感恩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邓莎莎;王小运;;网络活动与大学生抑郁心理及孤独感的相关性[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娟;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菲;高校中年女教师家庭关系与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金艳;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丽欣;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完美主义和抑郁状态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秀梅;初中生抑郁情绪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袁洁;大学生认知风格与应对方式、抑郁、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6 滑登红;自尊教育对改善幼师学生抑郁状况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7 李亚员;认知图式、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贺社新;高中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姜婷娜;大学生乐观与应对方式、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邓玉琴;心智觉知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82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582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