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提高应对技能的训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18:19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提高应对技能的训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应对方式 应对技能 团体心理训练


【摘要】:应对方式作为个体面临困难情境时选择的解决方法、策略的概括化,已经引起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力关注,与此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多数是研究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而本研究在回顾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团体心理训练这一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技能。团体心理训练也叫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在团体的情景之下所进行的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团体内的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使得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进行学习和体验,以达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和接纳自我的目的,从而改善自身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而应对方式作为一种技能,和其他技能一样,在平时日常生活中都有运用,而其他技能都可以通过相关的训练来提高,应对技能是否也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因此本研究的假设就是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技能。 个体在应对困难情境的过程中,习惯采用一系列相近的手段和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方面,而应对方式就是对这些手段和方法的概括化,处于情境和个体之间,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个体身心的发展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对644名大学生发放《应对方式问卷》得到的数据结果来看,可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特点是以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为主,即能够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面临的困难情境。 2.从性别维度来看,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求助和退避的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余的几种应对方式则差异不显著,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而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求助和退避的应对方式。 3.年级方面,解决问题、幻想的应对方式在各年级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自责、求助与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在一年级和四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退避的应对方式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之间、三年级和四年级之间存在差异(P0.05),各个年级间还是主要以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为主,一年级比四年级的学生更多地选择自责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一年级比二年级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退避的应对方式,三年级比四年级的学生更多地选择退避的应对方式。 4.民族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了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上(P0.01),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则没有差异。蒙古族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汉族大学生比蒙古族大学生更多地选择求助的应对方式 研究中还对333名大学生发放《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得到的结果显示:该量表中所列出的各项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较大的是学习压力,其次为人际关系压力。以此作为设计方案的一个依据。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训练,使大学生在轻松、支持的氛围里,学习有关应对方式的知识,改善不良、消极的应对方式,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应对方式,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通过对前后测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来看该方法是有效的,即验证了假设,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技能。
【关键词】:大学生 应对方式 应对技能 团体心理训练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1 问题提出12-18
  • 1.1 文献综述12-17
  • 1.1.1 关于应对方式的实证研究12-15
  • 1.1.2 关于应对方式的应用研究15-17
  • 1.2 研究意义17-18
  • 2 研究过程18-27
  • 2.1 研究假设18-19
  • 2.2 研究目的19
  • 2.3 研究对象19-20
  • 2.4 研究工具20
  • 2.4.1 应对方式问卷20
  • 2.4.2 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20
  • 2.4.3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20
  • 2.5 研究程序20-21
  • 2.5.1 前期调查工作阶段20
  • 2.5.2 中期实施训练阶段20-21
  • 2.5.3 后期统计结果阶段21
  • 2.6 训练方案21-27
  • 3 结果27-30
  • 3.1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特点与性别差异27
  • 3.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27-28
  • 3.3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民族差异28-29
  • 3.4 生活事件量表的结果29
  • 3.5 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结果29-30
  • 4 分析讨论30-36
  • 4.1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征30-33
  • 4.2 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的结果33-34
  • 4.3 应对方式问卷前后测的结果34-35
  • 4.4 对于本次训练的分析35-36
  • 4.4.1 总体情况35-36
  • 4.4.2 不足之处36
  • 5 教育建议36-38
  • 6 结论38-41
  • 参考文献41-44
  • 附录44-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君;;刍议大学新生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J];学习月刊;2011年10期

2 孙潇镥;;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3 周喜华;;高校留级生的学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3期

4 邱鸿钟;陈晓云;马利军;;广州公交车司机压力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5 彭小红;郑谊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6 蒋燕宾;;基于大专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与研究[J];文教资料;2011年20期

7 龚雨玲;;武警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8 宁凯;;基于应对理论的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9期

9 尹绍清;;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10 吕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特质焦虑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欣;;工作应激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红;郭成;;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刘训俭;;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田春梅;张素珍;王素枝;;临床护士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张正银;;儿科新护士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6 刁利华;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调查及心理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周丹;;影响口腔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及应对方式[A];全国口腔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章金辉;严伟良;;老年人应对方式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隆春玲;韩海英;熊红芳;贺美玲;;不同类型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特质焦虑及应对方式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赵坚;邹玉红;;高职大专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辉;爱心携手伴大学生社会飞翔“伴你飞翔公益行”大学生发展工程在京启动[N];人民政协报;2007年

2 董洪亮;倾听大学生的心灵脉动[N];人民日报;2006年

3 原方;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记者 温云楠;我区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15.87倍[N];阿勒泰日报;2008年

5 张二虎 孟旭;从大学生应对SARS看心理健康教育漏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王超;开辟“绿色通道”[N];吉林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钮怿;指导80后大学生“如何取舍”[N];文汇报;2007年

8 宏宇;日本新一届内阁组建完成[N];工人日报;2010年

9 朱伟华 吴潇怡;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必修课[N];光明日报;2007年

10 袁新文邋伍修琼;大学来了“90后”[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春霞;基于和谐理念的大学生生命质量及其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许志红;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应对策略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干预[D];吉林大学;2010年

4 韩丹;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牛慧娟;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马冬卉;大学生多样性与教学针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方正;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李杨;慢性病患儿及父母应激源、应对方式以及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薛绍聪;大学主体间文化的缺失与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海荣;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3 宋淑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及其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雄辉;大学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晓东;体育合作学习对不同人格特征大学男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6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阳;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刘珊;98例鼻咽癌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3年

9 王燕;农村中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王大丽;新入狱罪犯的个性特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5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05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9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