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7-08-24 06:00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更多相关文章: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度教学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但是,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并非很理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成为了一大"难点"。这跟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的符号教学大有关系。深度教学倡导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深度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方面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特征,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深度教学的实现,需要在知识观、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过程及教师角色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度教学
【基金】: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科研自主基金资助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虽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一起被纳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但是我国课程教学中“知识中心”与“应试倾向”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依然陈旧,广大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方式和综合素质令人堪忧。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看,究其深层原因,是我国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3 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4 胡卫平;国外思维培育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5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6 眭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7 王雪峰,高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8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9 薛晓阳;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10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论高考内容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素质立意的演进[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明君;知识与权力[D];西南大学;2006年

2 李yN;数学教学生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东;教师培训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陆云峰;走向生活的德育教科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忠民;中职物理CBE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尝试[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广华;化学生态课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齐慧甫;占有与存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白红梅;学生评价合作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黄祖明;素质教育的视角:校内考试改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6期

3 吴红耘,皮连生;试论与课程目标分类相匹配的学习理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6期

4 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J];哲学研究;2001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俊明;;新课程背景下基于三维目标的理科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3期

2 郝丽云;黄永丰;;学生个人的发展在评课中应占举足轻重的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3 曾玮;夏志芳;;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与评价——记“第四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02期

4 黄梅;李远蓉;;三维目标的知识加工与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04期

5 郭腾;;继承与发展——新课程三维目标与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异同[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年04期

6 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7 李香娥;;新课程三维目标内涵解读及设计[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杨海渊;;有效:领会三维目标 提高课堂效益[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2期

9 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5期

10 欧阳仁宣;;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三维目标,促进“潜能生”发展课题研究报告[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辛光;;学科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杨子权;;增强学校发展力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 黄梅;李远蓉;;三维目标的知识加工与教学策略[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吕桂娟;;“3+1”课堂模式改革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5 湛东;;浅谈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费季平;;智元整合实验的研究报告[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8 冀立军;;备课刍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9 王云;;新课程下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的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10 朴雪;刘家勋;吴昌明;;关于构建双发展教学评价理论体系的探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有梁;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N];四川日报;2007年

2 钟海英;整合三维目标 完善学生评价[N];张掖日报;2005年

3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组长 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许静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N];无锡日报;2008年

5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韩国海;从课程目标角度审视“三维目标”[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 顿继安;学生会了教师还教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北京义教课标教育研究中心整理;应在课程改革的大视野下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张红梅;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调控[N];济宁日报;2008年

10 谢多福;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N];甘肃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闫艳;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艳佳;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创新性人才[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冯艳;复杂性科学视野中的教学目标[D];苏州大学;2007年

3 王新;《小学作文》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河北大学;2006年

4 张帆;基于新课程背景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5 郝亚敏;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瑞霞;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新发展及其教学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潘瑶珍;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艳军;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少玲;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29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729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a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