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教师评价及不称职教师处理——以东京都为例
本文关键词:日本的教师评价及不称职教师处理——以东京都为例
【摘要】:世纪之交,日本开始实施以能力、情意、业绩为要素的教师评价制度及不称职教师处理制度。在强调说明责任的当今日本社会中,教师评价有其合理性,但评价方法因不适合于教师职务不确定、无边界的特性,而遭教师反对。而通过评价确定不称职教师也存在过程不透明,缺乏救济措施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不称职教师处理制度动摇了战后建立的教师公务员身份保障制度,日本很可能从此进入教师身份不安定的时代。
【作者单位】: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关键词】: 日本 教师评价 不称职教师 处理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上世纪9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富裕、少子老龄化的所谓“成熟社会”,但日本学校教育现场出现了学生心理问题、欺负他人、拒绝上学等等与以往不同的“荒废”现象,而教师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媒体的批判对象。应该承认,在当今日本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问题日益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虽然有教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池国珠;;教师评价与教育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2期
2 谌启标;英美教师评价制度的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年01期
3 郑慧勇;丛惠芳;;发展性教师评价中的对话[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1期
4 吴广林;;优化教师评价制度完善学校内部管理[J];才智;2010年20期
5 姜娟芳;;从学术目标的角度看大学教师评价[J];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04期
6 钦国强;张向前;;把教师评价的权利交给教师——基于年级管委会制的探索与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8期
7 杨金山;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J];校长阅刊;2004年12期
8 侯定凯,万金雷;中小学教师评价现状的个案调查——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9 徐顺甫;;教师评价莫忘“绩效之痛”[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8年04期
10 文红玉;;“奖惩性”与“发展性”教师评价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玉河;;日本的消防机构与消防工作——赴日消防研修的见闻与启示[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王华;杨悦;;日本健康损害救济体系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3 李国平;糜林;吉沐祥;李金凤;霍恒志;陈雪平;潘跃平;;日本促成栽培草莓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向[A];草莓研究进展(三)[C];2009年
4 王守华;;朱子学在日本[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5 曾南石;;日本石见银矿的矿化与蚀变特征[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纪凤翥;;方港惨案[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7 张翰卿;戴慎志;;国内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彭松建;汪段泳;;英、美、日家族制企业历史变迁的启示[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9 林乐界;宋建伟;;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A];2006-2007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08年
10 程小芳;;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熙德;日本迫不及待要圆“大国梦”[N];北京日报;2005年
2 汤朝明;日本专家细数中日造船差距[N];中国船舶报;2004年
3 楼文;日本高龄住宅的特色[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4 平荣;面对性侵害日本女学生不再沉默[N];中国妇女报;2003年
5 鸿宾;海尔空调出口日本[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6 ;最大优势是中国客户的信赖[N];中国化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刘腾;日本重启中亚战略 谋取政经利益[N];财经时报;2004年
8 李佳随;日本税收公示制兼顾保密[N];中国税务报;2001年
9 郭宁;日本经纪十大赚钱高招[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韩国钢铁“左右逢源”[N];中国冶金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宋玉成;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李兵;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李朝辉;浅层文化中断与深层文化中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清华大学;2004年
8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伟东;日本中小企业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10 安洋;日本特殊法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海燕;日英同盟在日本侵华史上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2 张枢盛;日本文化对其企业制度影响的路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乐平;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前景探讨[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4 赵凌冰;日本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李妍蓉;日本土地征用的动态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中南大学;2005年
6 丁亮亮;中国法律移植何去何从[D];武汉大学;2005年
7 曾星;从日本的联合国外交看日美同盟的未来[D];吉林大学;2006年
8 张慧惠;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林春雷;美、日、法三国税务会计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闫侣桦;战后日本的能源安全战略和对中国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51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75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