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09:3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摘要】:高度提倡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大,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和亲社会行为的缺失已经引起广大心理和教育研究者的积极关注。作为一种积极情绪的感戴能够建构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资源,对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依恋作为一种联系人际关系的情感纽带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尤其是依恋安全对于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效的情绪管理、高自尊、积极地自我概念、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主动的探索行为有重要作用。 目的: 本研究借助于认知科学的方法,通过启动技术激活被试的依恋表征,考察依恋与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对于增强个体的感恩意识和亲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方法: 研究一,以12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依恋原型的三段话启动被试的依恋表征,然后让被试完成假设情境问卷以考察依恋表征对感戴的影响。 研究二,以22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反映依恋原型的故事为启动材料激活被试的依恋表征,并操作关系的亲密程度,然后让被试完成亲社会行为测量,以考察依恋表片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关系亲密程度对这一效应的调节作用。 研究三,分别通过图片作为阈上依恋启动和以文字材料作为阈下依恋启动材料,以书写方式和行为实验诱发被试的感戴情绪,之后测量被试的亲社会行为,以考察依恋在感戴与亲社会行为间的作用。 最后,讨论部分从理论上对本研究结果进行诠释,并对本研究的实践作用和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结果: (1)不同依恋启动组被试的感戴状态差异显著。 (2)不同依恋启动组被试的个人忧伤、移情关注、助人意愿和助人行为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在个人忧伤上,依恋焦虑被试得分显著高于依恋安全和依恋回避被试:在移情关注上依恋回避被试得分显著低于依恋安全和依恋焦虑被试:在助人意愿上依恋安全被试得分显著高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被试;在助人行为上依恋安全得分最高,依恋回避得分最低,且三者间差异显著。关系的亲密程度调节依恋启动对于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3)感戴与意图、成本和价值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意图、成本和价值能有效预测个体的感戴状态。阈下启动的依恋安全表征在感戴与亲社会行为关系间的调节作用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 依恋 成人依恋 感戴 亲社会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1章 文献综述11-31
- 1.1 感戴研究概述11-18
- 1.1.1 感戴的概念11-12
- 1.1.2 关于感戴的心理学理论12-14
- 1.1.3 感戴的测量14-16
- 1.1.4 感戴的相关研究16-18
- 1.2 依恋研究概述18-26
- 1.2.1 依恋的概念18
- 1.2.2 依恋稳定性与可变性18-19
- 1.2.3 依恋风格及相关研究19-26
- 1.3 依恋、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26-31
- 1.3.1 依恋和亲社会行为26-27
- 1.3.2 依恋与感戴27-28
- 1.3.3 依恋与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28-31
- 第2章 问题提出31-33
-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31
- 2.2 研究问题的提出31-32
- 2.3 研究意义32
- 2.4 研究的创新之处32-33
- 第3章 实验研究33-55
- 3.1 研究一 依恋与感戴的关系33-37
- 3.1.1 研究目的33
- 3.1.2 实验材料的准备33-34
- 3.1.3 研究方法34-35
- 3.1.4 研究结果35-37
- 3.1.5 实验小结37
- 3.2 研究二 依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37-43
- 3.2.1 研究目的37
- 3.2.2 实验材料的准备37-38
- 3.2.3 研究方法38-39
- 3.2.4 研究结果39-43
- 3.2.5 实验小结43
- 3.3 研究三 依恋与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43-55
- 3.3.1 实验一 阈上依恋安全启动对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43-49
- 3.3.2 实验二 阈下依恋安全启动对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49-55
- 第4章 总讨论55-61
- 4.1 依恋与感戴的关系55-56
- 4.1.1 感戴与意图、成本和价值的关系55
- 4.1.2 依恋与感戴的关系55-56
- 4.2 依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56-59
- 4.2.1 依恋与亲社会行为56-58
- 4.2.2 关系亲密程度的调节作用58-59
- 4.3 依恋、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59
- 4.4 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59-61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1-63
- 5.1 研究结论61
- 5.2 研究结论在实践中的作用61-62
-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9
- 附录69-71
- 致谢71-7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3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58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75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