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十年:教师课程观念变革研究
本文关键词:课改十年:教师课程观念变革研究
【摘要】:对于任何教育改革,教师因素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育活动最终落实者无疑是一个个处于基层的教师,因此教师因素常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启动于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度过十个春秋。十年间公众眼里的“新课改”作为指向此次课程改革的特定用语,正在成为历史。为了更好地谋划下一步教育改革,人们需要回顾最近的已经成为过去的这十年。 教师作为一个个体该如何被看待,该如何去了解他们在课程改革十年间教育教学思想发生的变化,就需要一个突破口。“课程观念“,这个最能反应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解,最能体现教师课堂行为,最能解释教师对于课程评价的概念,就成为了一个核心问题。 与此同时,如何阐释观念的变革,描述一个观念变革的过程,就成了一个“以虚求实”的过程。所谓的虚,就是抽取不同时期最能体现教师课程观念的事件,用它们虚的一面即课程观指导下的教师个体、群体性行为以及行为的特征、冲突、背后的价值判断,来找出时间上的隔离性。进而勾勒出一个由专家、先驱者、普通人交织而成的“异步同行”,到焦虑的课程培训中的教师以及正面质疑课程改革的教师群像所反映的“波澜初现”,进而是“网络存在”、行动研究、农村突破的教师课程观念“悄然变化”的过程。而所谓的实,大抵上指的就是这些“虚”像背后引导着教师作出课程行为的课程观念变革的核心问题:“教师概念的重新认识”、“抗拒与关心”等。当然,从上述观念变革探求的过程,自然归纳出教师课程观念的提升渠道,它们将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启示。
【关键词】:“课改十年” 教师 课程观念 变革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5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缘起10-13
- 第一章 基本范畴、研究综述与研究设计13-23
- 一、基本范畴的界定13-15
- (一) 改革、教育改革、课程改革13-14
- (二) 观念、课程观念、课程观念变革、教师课程观念变革14
- (三) 教师课程观念变革的语境14-15
- 二、相关研究综述15-20
- (一) 国外相关研究15-17
- (二) 国内相关研究17-20
- 三、本课题研究意义及方法20-23
- (一) 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20-21
- (二) 主要研究方法及其说明21-22
- (三) 本论文的框架(图示)22-23
- 第二章 异步同行:教师课程观念与课改的起步23-38
- 一、课程改革设计中的教师课程观念23-29
- (一) 应然的课程观念:教师课程观念的基本判断23-26
- (二) 实然的教学观念:课改要求中的教师课程观念状态26-28
- (三) 制度设计:课程改革设计中的教师课程观念28-29
- 二、中小学教师课程观念的觉醒29-32
- (一) 探索中的发现:中小学教师对于课程观念建构的觉醒29-31
- (二) 觉醒后的选择:课程改革是教师建构课程观念的必然渠道31-32
- 三、中小学教师与课程改革的距离32-38
- (一) 激进与积极的适应者:课改先锋参与的课改实验32-35
- (二) 稳健与适应的传递者:光盘中的先锋教师现象35-36
- (三) 保守与观望的隔膜者:普通教师对于课改实验的感受36-38
- 第三章 波澜初现:教师课程观念的冲突出现38-52
- 一、教学模式变化带给教师的冲击38-42
- (一) 教师对于新课程教学模式的“适应”38-41
- (二) 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压力与焦虑现象41-42
- 二、课程培训对于教师课程观念的影响42-50
- (一) 培训中教师的被动地位42-44
- (二) 培训不能满足教师的课程需求44-47
- (三) 培训模式影响下的教师课程观念生成47-50
- 三、不同的声音:教师课程观念改变的事实反映50-52
- (一) 寻求教师支撑的课改争论50-51
- (二) 教师课程观念在争论中发生的变化51-52
- 第四章 悄然变化:课程观念在教师反思中的建构52-68
- 一、变与不变:不变的课堂与变化的课程观念52-56
- (一) 如何上课:教师在新时期该如何上一堂公开课52-53
- (二) 《猴王出世》的争论:教师对课程导向的怀疑53-55
- (三) 个性化解读:教师课程观念发展的选择55-56
- 二、沉默与新声:网络时代,教师话语表达的新渠道56-59
- (一) 从“论坛”到教师博客56-57
- (二) 突破纸质媒体:教师课程观念在网络交往中获得发展57-58
- (三) 个性化:网络时代的课程观念建构方式58-59
- 三、行动与研究: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突围59-64
- (一) 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59-61
- (二) 校本课程:教师课程观念的实践61-62
- (三) 三级课程体系是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制度保障62-63
- (四) 教师课程意识作为课程资源的存在63-64
- 四、非典型模式的趋向:农村地区中学课改的示范效应64-65
- (一) “杜郎口旋风”和“洋思经验”的启示64-65
- (二) 课程观念的建构赋予农村教师课改的可能65
- 五、“新教育”实验:精神共同体的民间自发实践65-68
- (一) 教师自我选择的教育实验65-66
- (二) “新教育”对教师课程观念个性化的尊重66-68
- 第五章 新时代的开启:教师课程观念变革的启示68-79
- 一、“教师”走向课程变革的核心概念68-71
- (一) 为什么是“教师”而不是“学生”68
- (二) 教师概念走向重构的可能68-69
- (三) “教师是谁”问题的再认识69
- (四) 走向教师价值与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回归69-70
- (五) 课程变革讨论范畴的扩大与泛化70-71
- 二、抗拒到关心:课程变革自身变化的启示71-73
- (一) 教师抗拒的现实与意义71-72
- (二) “关心”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风潮与启示72-73
- (三) 教师观念变革推动课程变革73
- 三、稳健中的提升,教师课程观念变革的实质73-74
- (一) 教师拥有课程观念是课程改革得以深入的保障73-74
- (二) 多元化的课程观念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74
- (三) 课程观念的建构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的前提74
- 四、提升教师课程观念的可行路径74-79
- (一) 将教师建构课程观念纳入课程改革目标体系74-75
- (二) 让“发现学习”成为教师建构课程观念的主要手段75
- (三) 网络作为契合教师形成课程观念的社会支持体系75-79
- 结语79-80
- 参考文献80-84
- 附录84-8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奖励86-87
- 致谢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坚红;James Elicker;Mary McMullen;毛曙阳;;中美两国幼儿教师课程观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2 ;采取多种途径 提高教师队伍[J];湖南教育;1975年09期
3 松山;俞红;;斥“四人帮”对教师队伍的反动“估计”[J];湖南教育;1977年12期
4 ;热烈庆祝我国第一个教师节[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5年09期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J];师范教育;1986年04期
6 肖庆恕;徐胜;;论教师职业道德[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7 李津军;岗位培训应以兼职教师为主体[J];成人教育;1990年04期
8 ;开展教育科研 优化师资队伍(下)[J];上海教育科研;1992年01期
9 李楚材;;教师的流失[J];群言;1993年10期
10 何于江 ,罗乐 ,洪少柱 ,郑宏国;应用物理系教师队伍结构的分析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杰文;;事业 感情 待遇是稳定教师队伍的三大基石[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田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教师交流的有效推进[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3 冯林医;;浅谈民办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赵荣锋;;浅析职业院校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的几个方面[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孙河川;鲁良;刘文钊;郝妍;;芬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对辽宁省教师评价的启示[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万士;;民办学校学生与教师的教育管理之管见[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7 周燕;;如何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队伍的建设[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8 赵荣锋;;浅析云南林职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刘艳华;;关于高校学生工作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探究[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宋君;;诚信办学 雕铸希望[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艺 田家龙;两连冠的背后[N];德州日报;2010年
2 陈成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N];海南日报;2006年
3 柯昌万 王鸣琦;人才强校给陕西高校带来新变化[N];陕西日报;2007年
4 张琨;我市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N];武威日报;2007年
5 记者 李宝;大理经济开发区表彰120名优秀教师[N];大理日报(汉);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李林霞;教育“攻心战”[N];山西日报;2010年
7 广安市政协委员、岳池县石垭中学校长 王泽全;增强人力资本 加强软实力建设[N];四川政协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爱玲 通讯员 文博兵;教师大交流“先富带后富”[N];运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于洪全;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造就一流教师队伍[N];大连日报;2011年
10 吕刚;在庆祝第26个教师节时的讲话[N];柴达木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教师远程培训的学习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松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德云;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及其认证:开发、实施及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石长林;中国教师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曾能建;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孙平;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主体性及其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涛;课改十年:教师课程观念变革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灿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韩业伦;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梅花;民办学校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5 虞静东;职业中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D];苏州大学;2008年
6 王晓倩;教师职后研究性学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佳锐;内蒙古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年
8 张晓芸;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张永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问题探微[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姚雪芹;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教师科研水平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09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809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