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中小学生人际信任、成就动机及其与合作倾向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08:21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生人际信任、成就动机及其与合作倾向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际信任 成就动机 合作意向 合作能力


【摘要】:目的:旨在揭示中小学儿童的人际信任、成就动机水平及其与合作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马基量表、人际信任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合作倾向评价表对553名3-8年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l,初中男女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出现明显分化。2,男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随年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女生追求成功的动机下降,避免失败的动机上升。3,追求成功的动机与合作倾向有显著正相关。结论:与人际信任水平相比,成就动机在儿童合作倾向的评价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系;
【关键词】人际信任 成就动机 合作意向 合作能力
【基金】:上海师范大学第六届重点学科基金资助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问题的提出作为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陈琴、庞丽娟,2001)。从阿兹林和林斯里开创了儿童合作行为的实验研究之后,,许多学者利用矩阵游戏和自然观察方法在这个领域做了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琴,庞丽娟;论儿童合作的发展与影响因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2 郑信军;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2期

3 郭志峰;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庞彤彤;宋凤宁;;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5 戚少枫;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庞维国,程学超;9-16岁儿童的合作倾向与合作意图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1期

7 谢晓非,孔瑞芬,陈曦,阎学煌;儿童合作倾向与家长价值观[J];心理科学;2000年06期

8 张建新,张妙清,梁觉;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0年03期

9 张志学;Paul S.Hempel;韩玉兰;邱静;;高技术工作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及其效果[J];心理学报;2006年02期

10 井维华;张庆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丹;成就动机与目标依存性对虚拟团队中合作行为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瑜;动机、专业技术能力与合作、创新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小琴;;儿童合作行为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马长征;李志刚;;医学生人际信任、交往焦虑调查及其相关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3 马长征;王岚;;大学生人际信任、父母教养方式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4 张士伟;李学砦;;体育院系大学生信任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刘琳娜;;关于合作学习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张静;;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述评[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李萍;;关于高职院学生公关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3期

8 邓春暖;陶云;潘向明;李伦琼;;中职生自卑心理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张丽玲;白学军;;合作游戏训练对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3期

10 王娜;;中国人人格特质结构对合作的影响机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淑娟;牛甫;;消费信任研究述评[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曲刚;李伯森;;软件外包项目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与承接方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黄海艳;李乾文;;研发团队的人际信任、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蔡迎春;;训练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影响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戴晓阳;曾宇霞;;单亲与非单亲家庭儿童自我意识与人际信任关系的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丽莹;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小燕;基于模糊评价的网络银行顾客信任度量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洪道诚;社会网络对隐性知识整合影响及其作用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吴洁倩;平台类购物网站信任和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学东;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董才生;社会信任的基础:一种制度的解释[D];吉林大学;2004年

9 谢凤华;消费者信任前因、维度和结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杨静;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的产生机制及其对合作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雪松;3~5岁幼儿合作性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爱玲;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伯森;基于交互记忆的软件外包知识转移与绩效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薛小雷;近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向外国学习的历史与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熊良斌;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静;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自尊及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莉;3-5岁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实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静;服装网购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9 王丽双;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方琦;团队心理安全、知识共享与交互记忆系统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芬,风笑天;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年05期

2 黄斌;;团队中的互助合作与激励有效性[J];商业研究;2006年08期

3 韦耀阳,李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4 刘宝发,邹照菊;有效协作团队人数确定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年06期

5 康宛竹;对美国企业团队管理经验的探讨和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胡峰;虚拟团队的内涵及其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问题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张朋柱,薛耀文;博弈者认知模式与合作意愿度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8 丁志华,李萍,胡志新,李丰年;团队创造力数学模型的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曹茂兴;王端旭;;企业研发人员胜任特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2期

10 杨忠泰;从我国现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看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必然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志蓉;团队快速信任、互动行为与团队创造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宣琳;项目团队多样化、心理授权与团队认同感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应娜;高科技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创新文化和绩效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郑利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工作特征、胜任特征与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陈洁;基于KM视角的IT研发团队工作特征与创新绩效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7年

5 金丹;成就动机与目标依存性对虚拟团队中合作行为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久祥;;两个游戏,测出你的成就动机[J];祝你幸福(知心);2011年07期

2 赵亚夫,李建红;对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成就动机状况的初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1期

3 张淑华,唐学平;关于儿童成就动机状况的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刘仁凯;;中小学生成就动机的激励与强化[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0年06期

5 林l司

本文编号:819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819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f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