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对话的解释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9 09:09
本文关键词:师生对话的解释学分析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师生对话已成为学校教育对“对话”时代精神与哲学语言转向的回应。民主、平等、接纳、理解的对话已渗透到课堂,教师和学生借助文本在这一交往中开展了各自的活动。国内外的教育界学者从不同的哲学层面对对话理论进行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对话的哲学思潮,本论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解释学视野下的理解具有历史性、融合性、语言性、主体间性与循环性,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对话是师生视域的融合和理解、享受生命和共同事件的过程。进而对师生对话从理解学科内容、师生精神建构以及师生处理共同事件三方面以解释学的视角进行详细分析。要实现这些,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课程、学生、场景等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对话方式。 在师生精神建构方面,从解释学角度分析师生精神建构六个方面,进而指出师生精神建构的心理基础是师生的对话需求。由于隐性需求常常被外部的显性需求所掩盖,因而教师要努力看到学生的隐性需求,并区分学生的需求哪些是良性的和优先的。真正的对话源于对话者共同的需求,内心的渴望与灵魂深处的呼唤,这种对话是内心的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的相互交融。 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师生由于各自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环境影响因素的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前理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入、全面、系统,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则相对浅显、片面、零乱。尽管师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是不同的,但他们可以通过教学来促进对彼此的理解,教师理解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会弥补学生理解的缺憾和不足。师生理解的差距、不同与矛盾在教学中得到碰撞与彰显。为了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教师要妥善处理师生之间理解的不一致,拓展知识应用的范围并且应该多元评价学生的理解。 有关共同事件的对话,从真实的实例分析师生对话的成功与失败,引出师生共同对话的实现需要和对话实践共同体的形成。首先是形成班级对话的实践共同体,这个实践共同体必须有对话的主题,必须享有共同体内的共享资源;这个共同体兼具异质性与同质性。共同对话与参与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师生要相互认可,权利属于集体所有,师生只有遵守集体对话的规则时,才能达到真正的对话。
【关键词】:师生对话 解释学 理解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导言8-17
- 第一节 我的"师生对话"叙事8-10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0-15
- 一、国内研究现状10-14
- 二、国外研究现状14-15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7
- 第二章 哲学解释学对师生对话的适切性17-36
- 第一节 哲学解释学的对话理论17-23
- 一、对话的缺席——文本理解的"独白"模式18-19
- 二、理解即对话19
- 三、当代各种解释学"对话流派"19-20
- 四、哲学解释学对师生对话的适切性20-23
- 第二节 师生对话的解释学特征23-25
- 一、师生对话是基于理解的视界融合23-24
- 二、师生对话是理解与享受生命24-25
- 三、师生对话是理解集体共同事件的游戏25
- 第三节 师生对话的类型25-26
- 一、有关精神建构的对话25-26
- 二、有关学科内容的对话26
- 三、有关共同事件的对话26
- 第四节 师生对话的实现26-30
- 一、教师与班级学生群体对话26-27
- 二、教师与部分学生对话27-28
- 三、教师与小组对话28
- 四、轮流说话28-29
- 五、师生单独对话29-30
- 第五节 师生的说与听30-36
- 一、教师的说与听31-33
- 二、学生的听与说33-36
- 第三章 师生对话的具体分析36-68
- 第一节 师生精神建构的对话36-51
- 一、对话中的精神建构36-41
- 二、师生精神建构实现的心理基础——对话需求41-47
- 三、实例分析47-51
- 第二节 理解学科内容的师生对话51-60
- 一、师生知识理解的过程51-56
- 二、促进师生理解的途径56-60
- 第三节 共同事件的对话60-68
- 一、从几个实例说起60-63
- 二、师生事件对话的共同体与实现逻辑63-68
- 结语68-69
- 参考文献69-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宇;;论魏晋《论语》学的言说范式[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2 顾友仁;;解释学语境中的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4期
3 周s,
本文编号:819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819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