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身份自觉:教育质性研究者个人身份问题探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17:00

  本文关键词:身份自觉:教育质性研究者个人身份问题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质性研究 研究者 身份自觉


【摘要】:研究者是质性研究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研究者的身份自觉即研究者自我的身份意识,是指研究者对自我身份之于质性研究过程影响的体认及自我重构的意识与觉察。对于身份可有不同的分析维度,本研究将研究者宏观的研究方法论选择、微观的自我属性分析以及实地研究过程作为基本的分析领域,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教育质性研究者的口述材料、研究日记、研究结果等的深度分析,试图探讨作为一个教育质性研究者的真实存在。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内容: 1.教育质性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者。教育质性研究的方法论选择问题,可以指向研究者共同体的影响,即人文与社会科学整体研究范式转换的影响;也可指向教育研究的当下困境,即与教育研究本身的诉求相联系;也可以指向研究者的个人选择,与研究者的研究旨趣和个人知识相关;亦可以指向研究者的目的论,教育质性研究是基于一定的知识生产目的而存在的。 2.教育质性研究者的体性问题。体性是研究者最微观的自我属性,是与个人的身体、情欲、性格等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特征。教育质性研究者必定是作为一个有性别、有身体、有欲望和有个性的完整的个体参与研究过程的。质性研究工作本身既依赖于研究者的个人体性,也离不开对体性本身的反思。 3.研究者与研究关系及情感。研究关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工作关系,二是人际关系,两者密不可分。前者是指为了研究工作而建立的公共关系,后者是私人关系或曰情感关系。可以肯定,如果在实地研究中没有研究者情感的投入,没有与研究对象之间情感的交流,而依靠纯粹的工作关系,是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深入的真实材料的。研究关系的建立与演变,实则是研究者自我身份的确立和展现的过程。 4.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视域选择。“陌生人”与“知情者”“局内人”或“局外人”的概念对举并不能揭示实地研究中研究者视域选择的全部内容,亦不能反应研究者的真实处境。在研究者角色转换与个人矛盾之中,蕴含的实则是研究视域的差异问题。因此,与其说是质性研究规定了研究者身份的转换,毋宁说是研究者自身对于世界和事件的观点影响了自我的选择。研究视域的选择问题,反映了研究者选择何种方式参与实地生活,选择何种经验叙事的方式,选择何种个体式的描述方法以便引出研究结论的深层思考。 5.研究者的自我概念问题。毋庸置疑,研究者是一个拥有完整自我概念体系的现代主体。自我概念是指个体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系统。概念体系的构成涵盖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身心经验、价值取向等。概念体系是研究者认识活动的中介,而透过中介作用的研究对象早已无所谓“客观”存在了。教育研究过程其实是研究者自我概念体系运用的过程。“我”时刻把自己的认识结构、身心经验与价值取向投到实地之中,自我概念体系投入的必然结果是“自我”的坚持、批判与放逐。 6.研究者与资料收集和文本写作。资料收集的常用手段集中在访谈、观察以及实物收集等。这可视为一个预设性的过程:事先准备的访谈提纲和观察量表,结构化材料收集程序,研究对象按照指令呈现材料和行动。如果承认这个过程确实存在诸如“结构”“预设”等行为的话,那么研究者收集资料的过程其实就执行了一个个人意志与选择的过程。在研究的最终,研究者对这些材料进行编码、分析,引出研究结论,撰写研究文本。此时依然可以认为,这个过程同样是研究者个人选择与鉴别的过程,亦即研究者个人身份参与的表现。因此,研究者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情景:所谓材料的收集抑或是研究文本的撰写,其实都是在研究者的高度参与和控制下完成的,整个质性研究乃是一个“个人化”的研究。 研究者的个人身份及其自觉问题远非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穷尽,也不是一种分析视角可以完美诠释的。但是本研究力图传递一个信息:在宏大叙事式微之际,质性研究范式给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诸如私人叙事、小叙事和生活叙事提供了空间,而其活力之源则在于研究者主体因素的积极投入。如果说教育质性是对于规范文化的罗曼蒂克式的冒险的话,那么研究者的身份自觉必定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质性研究 研究者 身份自觉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0-0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一、选题缘由10-12
  • (一) 忽略的话题10-11
  • (二) 复杂的领域11
  • (三) 个人的尝试11-12
  • 二、研究综述12-15
  • (一) 关于质性研究者的讨论12-14
  • (二) 研究的发展性思考14-15
  • 三、概念界定15-17
  • (一) 质性研究15-16
  • (二) 身份与身份自觉16-17
  • 四、研究路径17-19
  • (一) 研究过程与研究内容的厘定17
  •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源的辩证17-19
  • 第二章 研究者的方法论选择19-24
  •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19-20
  • 二、教育研究的现实诉求20-21
  • 三、教育研究者的认知旨趣21-22
  • 四、教育研究者的目的论22-24
  • 第三章 研究者的体性身份24-30
  • 一、性别身份与教育质性研究24-26
  • 二、年龄差异与教育质性研究26-27
  • 三、性格特征与教育质性研究27-28
  • 四、研究者的体性形象自觉28-30
  • 第四章 研究关系与情感30-39
  • 一、关系与情感的预设30-32
  • (一) 平等的主体30-31
  • (二) 互利的原则31
  • (三) 关系的层次原则31-32
  • 二、关系与情感的困境32-36
  • (一) "守门人"的困境32-34
  • (二) 关系与情感控制的困惑34-35
  • (三) 人际关系取向的商品化35-36
  • 三、研究关系与情感的伦理自觉36-39
  • 第五章 研究视域及其选择39-44
  • 一、局外人39-41
  • 二、局内人41-42
  • 三、双主体互动研究42-44
  • 第六章 自我概念体系与挑战44-49
  • 一、自我概念的体系44-46
  • (一) 认识结构44
  • (二) 身心经验44-46
  • (三) 价值主体46
  • 二、自我概念的挑战46-47
  • (一) 地方性知识46-47
  • (二) 前见的困扰47
  • (三) 文化的强势47
  • 三、后现代主体的自觉47-49
  • 第七章 资料收集与结论书写49-57
  •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49-52
  • (一) 制造同意的取向49-50
  • (二) 实地记录之"实"50-51
  • (三) 回忆的实地51-52
  • 二、研究文本的书写52-55
  • (一) 文本与现实52-54
  • (二) 文本与自我54-55
  • 三、走向书写的自觉55-57
  • 结语57-58
  • 注释58-62
  • 主要参考文献62-66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66-67
  • 致谢6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嘎日达;论科学研究中质与量的两种取向和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李玲;;论质性研究伦理审查的文化适应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3 庞俊来;杨钰;;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伦理反思[J];道德与文明;2009年01期

4 杨艳玲;教育科学研究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方法的讨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袁同凯;;在异域做田野:老挝的经历——兼论田野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胡中锋,黎雪琼;论教育研究中质的研究者[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魏宏聚;;“悬置”与“离我远去”:教育学质性研究价值中立立场分析与批判[J];教育科学;2009年01期

8 朱志勇;教育研究者在质化研究中的“关系”——一种反思社会学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6期

9 卢红,敬少丽;女性主义对伦理学的批判给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3期

10 李政涛;对教育研究者生存方式的省察[J];教育评论;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大伟;个人生活史视野下新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叶莉洁;陶川的快乐博客生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肖朝辉;农村小学课间活动的学生文化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21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821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1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