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惩罚到强化的学理探究
本文关键词:从惩罚到强化的学理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惩罚 强化理论 正强化 负强化 教育行为
【摘要】:惩罚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诞生的时候就伴有惩罚的出现。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惩罚的合法地位和作用受到质疑;然而在社会普遍声讨惩罚的时候,不少学者开始为惩罚正名,认为惩罚不可替代,强调正当惩罚的教育意义。但是无论惩罚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均无法证明对方的不合理或错误,因此,这场争议愈演愈烈,却永无休止。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斯金纳区分了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概念,提出通过控制行为后的刺激可以控制行为的产生、保持与消退。在我国,由于对斯金纳强化理论相关概念理解得并不到位,尤其是负强化,导致无论学术研究还是实际运用中均出现误解误用的现象。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个案访谈以及逻辑思辩,认为:惩罚的目的在于消除不良行为、维护既有秩序,而当今多元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目的相悖;而强化,作为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对于惩罚形式、程度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其本质,因此,在教育中有必要从惩罚向强化转变。 本研究具体结果可分为以下四点: 1.惩罚的危机在于,惩罚不能满足教育目的:惩罚的功能在于使犯错者承受痛苦(报应主义的观点),并防止类似的行为再次发生(功利主义的观点),其本质在于通过痛苦来压制行为;而当代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种“压制”的方法不能实现“促进”的目的。 2.对惩罚的争议在于,没有找到惩罚的替代。无论惩罚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惩罚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即能否促进人的发展。许多反对惩罚的教育家重拾的惩罚,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3.从惩罚到强化的转变,是教育内在的要求。惩罚在教育中不断发生着演变,从最初的绝对肯定,到质疑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良行为,再到让行为的自然后果来纠正行为,最后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惩罚正逐步向强化演变。 4.强化本身亦有所局限,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教育惩罚 强化理论 正强化 负强化 教育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0-0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选题缘由与研究设计11-17
- 1.选题背景11-13
- 1.1 走出教育惩罚争议的误区11-12
- 1.2 辨析强化理论在教育中的误解误用12-13
- 2.研究方法及思路13-17
- 2.1 研究方法13-14
- 2.2 研究思路14-17
- 第一章 惩罚与强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17-28
- 1 惩罚理论的源起与运用17-22
- 1.1 国外研究综述及分析17-20
- 1.2 国内研究综述及分析20-22
- 2 强化理论的源起与运用22-28
- 2.1 国外研究综述及分析22-25
- 2.2 国内研究综述及分析25-28
- 第二章 教育惩罚的理论及其局限28-39
- 1.什么是教育惩罚28-30
- 2.关于惩罚的三种理论30-33
- 2.1 报应主义的观点30-31
- 2.2 功利主义的观点31-32
- 2.3 二元论的观点32-33
- 3.教育惩罚分析33-36
- 3.1 教育惩罚观33-34
- 3.2 教育惩罚类型34-35
- 3.3 教育惩罚要素35-36
- 4.惩罚目的与教育目的之分析36-39
- 4.1 教育目的的理想与现实36-37
- 4.2 惩罚目的演变37-38
- 4.3 惩罚之替代38-39
- 第三章 强化理论的教育应用39-49
- 1. 强化理论39-45
- 1.1 强化39-40
- 1.2 强化物40-41
- 1.3 强化类型41-43
- 1.4 强化程序43-45
- 2.强化理论的在教育中的误用45-47
- 2.1 以负强化的名义使用惩罚45-46
- 2.2 以惩罚的名义误用强化46-47
- 3.强化理论的教育目的分析47-49
- 第四章 从惩罚到强化之转变49-57
- 1.惩罚与强化之辨析49-51
- 1.1 目的辨析49-50
- 1.2 主体辨析50
- 1.3 操作辨析50-51
- 2.从惩罚到强化之学理分析51-54
- 2.1 必要性分析51-53
- 2.2 必然性分析53-54
- 3.从惩罚到强化之案例分析54-57
- 第五章 研究总结57-61
- 1.强化使用方法总结57-59
- 2.强化使用的条件分析59
- 3.强化在教育中的应用局限59-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6
- 后记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凤梅;强化原理与儿童行为的塑造及矫正[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曾小五;道德赏罚:现象与概念[J];道德与文明;2003年01期
3 杜复平;强化技能的心理学基础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贾淑瑛;强化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朱克良;“教育忽视”及其负强化效果分析[J];教育评论;1996年06期
6 谢应宽;B·F·斯金纳强化理论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钟力平;;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年02期
8 杨光富;美英韩泰四国教育体罚现象透视[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9期
9 李润洲;教育惩罚正误谈[J];山东教育;2003年Z4期
10 刘卫华;吕全国;;负强化与惩罚概念辨析及应用[J];教育探索;2006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呈祥;学校教育中奖励与惩罚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远岱;中学教育过程中惩罚现象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景霞;刍议教育中的惩罚[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冬梅;论教育惩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雷红智;德育惩罚简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史薇;学校教育中惩罚问题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文碧;中学教师惩罚教育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三军;运用心理学效应 转化后进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葛丽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惩劝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紫瑛;学生的惩罚认知及其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22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2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