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异化
本文关键词: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异化
【摘要】: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异化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必须警惕的问题。过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异化现象的表层分析上,鲜有深入系统地探讨异化的本质与根源,进而导致研究结果的片面性。从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角度,全面审视了这一问题,认为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异化主要体现在人身上,异化源于人的矛盾本性,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出发,通过建构内在合理的实践机制来规范和引导教育中的技术应用。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关键词】: 技术异化 教育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信息技术异化问题研究”(09SJD880051)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1.异化与技术异化一般来说,异化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转过来反对自己[1]。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在权力转化意义上使用过异化这个词。19世纪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光燕;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异化问题[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年04期
2 张晓鹏;;论技术异化之根源及其超越[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陶富源;“实践本体论”错在哪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杨福生;50年代前期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概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智笑;;STS—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陈凡;李泽清;;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7 陶秀t,
本文编号:961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6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