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场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原理
本文关键词:教育场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原理
【摘要】:教育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环境,具有教育场的特性。运用教育场耦合原理,研究教育与技术的关系,能体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相互作用以及动态生成的特征。在一定条件下,教育技术提供的信息能量与师生认知心理、利益需求之间,以耦合为基础形成纵横共振的效应,同时教育技术的实践生成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耦合、共振、周期性体现出教育场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原理之特性。
【作者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教育技术 耦合 共振 周期 原理
【基金】:国家社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课题“中国六十年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与教育实践结合的研究”(编号:BAA060012)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引言教育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借助信息和能量的转化,通过超越时空局限实现对教育环境的全面优化,形成有效促进师生间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教育场。从教育场视野来研究教育技术,不仅符合信息时代教育资源存在的广延性,而且能更好地揭示特定教育信息环境中多层次、多侧面因素的交互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宜梁;论大教育场与电大开放性办学[J];中国电大教育;1996年08期
2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3 李政涛;;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兼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4 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5 李艳翎;张恒波;;论教育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6 罗群英;陈仕品;张剑平;;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以国家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课程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7 邢顺福;试论新中国技术发展的周期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2年05期
8 曾茂林;教育场概念的回顾与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李康;;论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周期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7期
10 邓宏海;对科学技术发展周期律的探讨[J];哲学研究;1984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茂林;建构“教育场论”关键因素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晶华;刘力为;;“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李红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互动场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3 刘少昌;尹以璋;;游走于教育与技术之间的教育技术学学科[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江北战;探寻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5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6 任秀华;;企业培训教学设计中学习与绩效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7 刘瑞儒;黄荣怀;;也谈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8 王运武;;思辨中演进的教育技术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9 李艺;李美凤;;教育中的技术价值论研究过程与方法——兼谈对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几点看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10 石新茂;;从泛技术学走向工程学——对教育技术学科定位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则渊;;理论科学学一般问题研究[A];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1982-2002)纪念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冰;基于场论的物流生成及运行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汤银英;物流场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左明章;论教育技术的发展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家华;网络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张铱莹;基于场论的运输通道聚散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郝兆杰;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胡加圣;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付强;论教学技术的人文向度[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林凯;探索中国电化教育之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虚拟学习环境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慧;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场理论及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黄丹;基于SCORM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范咏静;基于专题网站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征;基于记忆原理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信息表征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刘艳;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和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唐照华;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整合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军;教育技术学专业科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燕燕;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研究性学习网站设计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宜梁;论大教育场与电大开放性办学[J];中国电大教育;1996年08期
2 李秉德;“教学设计”与教学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10期
3 李康;美国教学技术与我国教学论之比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4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5 王玉琴;王咸伟;;媒体组合与学习步调对多媒体学习影响的眼动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6 孙良n,
本文编号:972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72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