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从“蓝本”到“文本”:当代课程内容观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7-10-06 15:49

  本文关键词:从“蓝本”到“文本”:当代课程内容观的转变


  更多相关文章: 课程内容 蓝本 文本


【摘要】:蓝本课程内容观强调作者或编写者的意图或原义;坚持作者或作品中心论,认为作品与读者之间是一种赐予和接受的关系;关注知识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强调教师按部就班地传授,注重学生的背诵、记忆和机械训练。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蓝本观导致师生生存交往的丢失;教学变成了"规训",逐渐失去生活的意义;课程知识与人的精神自由走向对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和新教育理念的逐步确立,蓝本观必将让位于新课程内容观——文本。把课程内容定位于文本,不仅是新课程本质观的内在要求,而且文本也以其独特性对传统教学的蓝本观提出全方位的挑战。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党委;
【关键词】课程内容 蓝本 文本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规训’到‘对话’:走向对话的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08JC88002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课程内容因人们所秉持的知识观不同而呈现两种不同的理解——“蓝本”和“文本”。不同的课程内容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情景下人的生成方式和人在教育中的命运。蓝本观规约了人的主体性,文本观则实现着人的解放。正是在此意义上,从“蓝本”走向“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3 于鸣镝;阅读效果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5年04期

4 盛国军;环境伦理学的后现代性、意义及困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王奎清;文化博弈与文化整合[J];长白学刊;2005年05期

6 卢晓东,赵琼;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何永军;先秦儒家公正思想发微[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8 易高峰;生命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9 魏忠元;对培养适应未来教育人才的思考与考察——《语文教学论》课堂教学应注意“六引导”[J];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朱华阳;《论主观》“公案”的理论解析——舒芜与胡风的思想比较[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叶明亮;;反思与应对:解析读者“过客心态”[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朱鑫;;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的探讨[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4 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 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胤;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9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缪柏平;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珍兰;研究性课程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郑晓梅;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孙文浩;非制式评量透视[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马志成;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吴兵;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仲全;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马海燕;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8 唐巧珍;构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洁;广西普通高中课程:现状及发展路向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邱硕立;论“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D];四川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强;试论课程内容的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1期

2 冯国锋;课程内容组织原则浅谈[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余保华,何李来;文化传统与课程内容变革[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年11期

4 杨爱程;;略论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03期

5 李小腾;搞好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李华君;;把握课程内容“支流”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5年02期

7 柳海民;现代课程 理论简述[J];早期教育(教师版);1993年01期

8 郭明明;陈洪亮;邱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21期

9 吴永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若干理论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10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赵霞;;基于学生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及反思[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晓玲;吉明明;王啸天;赵霞;钱宇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卧松 编译;课程内容增加 日本发布补充教材[N];中国教师报;2009年

2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卓玉;促进课标实施 提升评估水平[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贾碧涛;对中小学教师阅读缺失的反思[N];甘肃日报;2005年

4 乔朝阳;学以致用 和谐发展[N];吉林日报;2006年

5 刘成娥 刘培涛;孔孟思想启示教师专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江苏省原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成尚荣;怎样认识地方课程的内容和形态[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郭华;开发课程资源应注意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达奥·卡瓦纳 玛利亚·玛瑞纳;澳大利亚:开发农村可持续发展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遵化市东新庄镇中学 张久标;试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具体改革目标[N];唐山劳动日报;2005年

10 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 王贵江;要“基本功”更要“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勇鹏;应得与公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房林玉;作为场域存在的学校课程规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闫飞龙;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阴婷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黎良枝;运用“任务综合”模式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日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内容分析与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丹妮;英国中学健康教育课程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林芊芊;城郊初中心理品质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国栋;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初探[D];扬州大学;2006年

7 王萍;从“恪守”到“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敏;美国进阶先修课程项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姚璐;社会课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10 时延辉;威廉·派纳的自传式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83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83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8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