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中学生人格特质、感知的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一项纵向研究
本文关键词:灾区中学生人格特质、感知的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一项纵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灾区中学生 创伤后成长 人格特质 感知的社会支持 纵向研究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许多灾民无家可归、亲人死亡。然而灾难并非只给人类带来伤害,经历创伤的个体在跟灾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也能获得积极的体验,产生正向的改变。 本研究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选取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汶川县和茂县两地抽取6所中学的748名中学生,分别于2009年5月、10月和2010年5月对灾区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PTG)、人格特质和感知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三次观测。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追踪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了创伤后成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及人格特质、感知的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1)灾区中学生的PTG整体水平较高,但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男生PTG发展水平低于女生,初二学生的PTG水平低于初一、高一和高二。 (2)随时间的推移,PTG的总体发展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下降幅度较上升幅度大,且不同个体的发展趋势存在显著差异。 (3)人格特质五维度与PTG均显著正相关。 (4)人格特质对PTG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均有显著影响。人格五个维度的高分均能显著预测较高水平的PTG。其中,开放性对PTG的发展速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开放性的得分越高,个体的PTG下降速度越慢,而上升速度越快。 (5)感知的社会支持五维度与PTG均显著正相关。 (6)感知的社会支持对PTG有明显的影响,肯定价值对PTG的发展趋势有显著的动态预测作用,即个体PTG发展变化的曲线走向依据不同时间点上肯定价值的不同而不同。 (7)感知的社会支持在人格特质与PTG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肯定价值在外向性—PTG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而在谨慎性—PTG、开放性—PTG关系中均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灾区中学生 创伤后成长 人格特质 感知的社会支持 纵向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研究背景8-9
- 2 文献综述9-30
- 2.1 创伤后成长的研究综述9-24
- 2.1.1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及内涵9-11
- 2.1.2 创伤后成长的理论模型与心理机制11-14
- 2.1.3 创伤后成长的测量14-15
- 2.1.4 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15-21
- 2.1.5 创伤后成长与结果变量的关系21-24
- 2.2 人格的研究综述24-27
- 2.2.1 人格的概念24
- 2.2.2 大五人格模型与“小五”24-25
- 2.2.3 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的关系25-27
- 2.3 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27-30
- 2.3.1 社会支持的概念27
- 2.3.2 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模型27-28
- 2.3.3 社会支持在人格特质与结果变量之间的作用28-30
- 3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30-32
- 3.1 问题提出30-31
- 3.2 研究意义31-32
- 4 研究设计32-38
- 4.1 核心概念的界定32
- 4.1.1 创伤后成长32
- 4.1.2 人格32
- 4.1.3 感知的社会支持32
- 4.2 研究目的32
- 4.3 研究假设32-33
- 4.4 研究方法33-38
- 4.4.1 研究对象33-35
- 4.4.2 研究工具35-36
- 4.4.3 施测过程36
- 4.4.4 数据处理36-38
- 5 研究结果38-54
- 5.1 灾区中学生PTG 的现状及发展趋势38-42
- 5.1.1 PTG 的性别和年级差异38-39
- 5.1.2 PTG 的发展趋势39-42
- 5.2 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PTG 的关系42-54
- 5.2.1 人格特质与PTG 的关系42-45
- 5.2.2 社会支持与PTG 的关系45-47
- 5.2.3 社会支持在人格特质与PTG 之间的中介作用47-54
- 6 讨论54-61
- 6.1 灾区中学生PTG 的现状及发展趋势54-56
- 6.1.1 PTG 的现状54-55
- 6.1.2 PTG 的发展趋势55-56
- 6.2 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PTG 的关系56-61
- 6.2.1 人格特质与PTG 的关系56-57
- 6.2.2 社会支持与PTG 的关系57-58
- 6.2.3 社会支持在人格特质与PTG 之间的中介作用58-61
- 7 研究结论61-62
- 8 贡献及不足62-63
- 参考文献63-73
- 附录1 创伤后成长调查问卷73-74
- 附录2 小五人格学生问卷74-76
- 附录3 主观感知社会支持问卷76-79
- 致谢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泓;张春妹;;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李松蔚;王文余;钱铭怡;高隽;王雨吟;邓晶;;对震后灾区初中生创伤后成长情况的调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尤瑾;郭永玉;;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1期
4 高长松;;大学生人格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李志勇;董文;吴明证;;论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陈正权;肖旭;;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负相关性[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年04期
7 涂阳军;陈建文;;创伤后成长:概念与测量[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年05期
8 彭欣,马绍斌 ,范存欣 ,武晓艳;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1期
9 程利娜;;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0期
10 全宏艳;龙芬;洪冬美;周恒彩;国秀琴;刘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988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88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