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其消费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消费也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代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消费心理都与其他人有所不同,而且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的消费道德现状令人欣慰也令人担忧。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立足于描述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的积极方面及消极方面引起的问题,以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解决贫困大学生消费心理的问题。 消费心理的积极方面。受贫困生这类消费者角色的影响,贫困大学生更加重视能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消费,消费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有些贫困生能够做到勤奋节俭,勤工俭学,以一种健康的心理去承担压力,去努力奋进,并能给他人一种榜样,一种精神。 消费心理消极方面引起的问题。非理性消费逐步增加,精神消费减少,消费心理压力增大,不能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消费,贫困生的消费心理缺乏安全感,攀比心理日渐增大。贫困生的消费心理研究表明,多数资助方式解决的是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困难,仅有学费贷款、兼职报酬和贫困生补助直接面向贫困大学生生活消费,因而对改善贫困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作用有限,并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消费心理的问题。文章最后指出,有效地改变贫困大学生消费心理状况,加强高校对于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广开渠道,多方面采取策略;另一方面,要以消费心理教育为突破点,加强贫困生资助体系;以和谐校园为立足点,,加强团结互助教育;以自强自立为目标点,加强思想教育。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消费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5.5;G4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2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1.1.1 研究目的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分析10
- 1.3 本论文的主题思想和框架结构10-11
- 1.3.1 本论文的主题思想10-11
- 1.3.2 本论文的框架结构11
- 1.4 研究方法11-12
- 1 贫困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其特点12-21
- 1.1 当代贫困大学生的消费现状13-17
- 1.1.1 非理性消费逐渐增加13
- 1.1.2 手机、电脑成为贫困生的高消费品13-14
- 1.1.3 人际关系消费逐步攀升14-15
- 1.1.4 消费心理压力增大15
- 1.1.5 贫困生的打工现象不断增加15-16
- 1.1.6 现代社会及学校的消费风气对贫困生有很大的影响16-17
- 1.2 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积极意义17-21
- 1.2.1 贫困大学生的消费特点17-18
- 1.2.2 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18-19
- 1.2.3 贫困大学生的消费的积极意义19-21
- 2 贫困大学生消费心理问题21-24
- 2.1 精神消费逐渐减少21-22
- 2.2 贫困大学生的消费自卑心理增强22
- 2.3 追求品牌的虚荣心理22-23
- 2.4 攀比炫耀心理23
- 2.5 “打工消费”的心理23-24
- 3 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问题原因分析24-28
- 3.1 社会原因24-25
- 3.2 学校原因25-26
- 3.2.1 高校消费等级分层造成贫困生的消费心理不平衡25
- 3.2.2 学校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关注度不够25-26
- 3.3 家庭原因26-27
- 3.3.1 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26
- 3.3.2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26-27
- 3.4 个人原因27-28
- 3.4.1 个体心理特性的差异27
- 3.4.2 自立自强意识缺乏27-28
- 4 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问题28-35
- 4.1 学校方面28-31
- 4.1.1 建立全方位的消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28-29
- 4.1.2 全力加强勤工助学工作29
- 4.1.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消费之风29-30
- 4.1.4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道德建设30
- 4.1.5 实行灵活的弹性奖惩激励30-31
- 4.2 家庭方面31-32
- 4.2.1 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及教育方法31
- 4.2.2 家庭积极探索助学基金31-32
- 4.3 个人方面32-35
- 4.3.1 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和消费观32
- 4.3.2 增加精神消费、充实大学生活32-33
- 4.3.3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33
- 4.3.4 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33-34
- 4.3.5 主动改变打工形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4-35
-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39
- 在学研究成果39-40
- 致谢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登峰;高校贫困生 令人关注——关于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的调查报告[J];北京统计;1999年08期
2 李捷;杨建华;;新形势下 如何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脱贫工作[J];教师教育科研;2006年05期
3 陈丽丽;史培培;;关于新乡市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调查报告[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8期
4 鲁延安;贫困大学生救助中的误区与解决对策探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5 刘佳丽;何飞舟;;如何加强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6 周宗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透视[J];心理世界;2003年07期
7 ;自卑 敏感 迷茫 贫困生三大心理问题分析[J];科学大观园;2008年21期
8 潘斌;;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自救体系初探[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年03期
9 王玉琪;曹茸;;农村贫困大学生透视[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6年08期
10 范春艳;;倡导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注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J];教书育人;2007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对策[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2 石丽霞;吴亚楠;张伟;;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石油石化分会成立暨第四届石油石化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分析及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4 宫龙江;;贫困大学生双重倾向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5 李宏革;蒋大力;郭秀华;刘琳;;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调查[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刘咏燕;熊晓琳;;试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新特点[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7 李建华;;用经济手段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8 施志源;;社会转型大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困境及心理调适[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6年
9 陈方;;贫困大学生就业劣势与就业优势分析[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环;;关于教育导致贫困现象的形成原因的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剑虹;贫困大学生:寻求金钱之外的助力[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2 记者 秦晖 卢文洁 杨明;百名贫困大学生欢喜圆梦[N];广州日报;2005年
3 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中学 耿银平;“精神资助”不可缺[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通讯员 熊绍辉 区阳 本报记者 胡晓军;让贫困生与希望同行[N];光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贺波 本报实习生 周仕兴;大学生:亟需走出“心理贫困”[N];广西日报;2004年
6 郑超;专家呼吁保护贫困生隐私[N];中华新闻报;2005年
7 扬 子;有偿救助大势所趋[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雅静;圆梦大学 梦圆人生[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9 耿银平;“宁愿贫困 不当鞋匠”是荣辱观错位[N];中国改革报;2006年
10 记者 陈婉婉;五项举措确保贫困生顺利入学[N];安徽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钟云华;学生贷款与贫困生的社会流动:资本转化理论的扩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昕;高等教育变革视角下的大学治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亮;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庆豪;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生成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罗晓华;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谢宝婷;社会信任的困境与基础[D];上海大学;2011年
10 陈建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淼;贫困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2 徐金堂;科学构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扶持体系[D];吉林大学;2008年
3 曾铌铌;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4 万煜;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霞;基于社会工作理念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陈亮;贫困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冷娟;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8 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淑伟;高校贫困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力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89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89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