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校园网的IS平台应用现状与效果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中学校园网的IS平台应用现状与效果的研究
【摘要】: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重要标志之一。中小学校顺应时代要求都提出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标,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应用。本论文对南昌大学附属中学的信息服务(IS)平台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求推进南昌大学附属中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道路。 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意义,国内外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基于校园网的IS平台的理论基础。在数字化校园概念的基础上,阐述IS平台的构建模块与设计开发的理论基础,并在与其他中学的校园网比较的基础上,突出IS平台优势。 第三部分,IS平台的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了清楚地了解和掌握IS平台的应用现状,获得真实有效的情况,笔者针对IS平台应用现状,设计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与统计,揭示了问题与不足,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出了相应的原因。 第四部分,IS平台的应用效果的建议。针对调查中的问题,提出了六点建议:(1)对IS平台进行合理设计,全员参与建设;(2)整合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学校校本资源库;(3)培养现代化信息管理意识,提高师生信息素养;(4)摒弃落后思想,提高沟通效果;(5)发挥IS平台教和学的作用;(6)加强校际交往,宣传推广IS平台使用。 第五部分,总结与展望。对在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概括了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结论,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IS平台 应用效果 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P393.18;G4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引言8-16
- 1.1 研究背景8-11
- 1.1.1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8-9
- 1.1.2 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9-10
- 1.1.3 中小学信息化发展的现实要求10-11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11-12
- 1.2.1 研究方法11
- 1.2.2 研究内容11-12
- 1.2.3 研究意义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4-16
- 第2章 基于中学校园网的IS平台理论基础16-22
- 2.1 校园网的教育功能16
- 2.2 IS平台简述16-19
- 2.2.1 IS平台的特点16-17
- 2.2.2 IS平台开发设计模块17-19
- 2.3 IS平台建设的相关理论19-22
- 2.3.1 形成性评价原理19-20
- 2.3.2 建构主义理论20
- 2.3.3 教育传播理论20-22
- 第3章 IS平台的应用现状和效果的调查分析22-34
- 3.1 研究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22-23
- 3.1.1 问卷的设计22
- 3.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22-23
- 3.2 教师样本问卷的调查与分析23-27
- 3.3 学生样本问卷的调查与分析27-32
- 3.4 IS平台应用现状存在问题32-34
- 3.4.1 IS平台"家校通"沟通的不足32
- 3.4.2 IS平台的资源建设和更新有待加强32
- 3.4.3 IS平台电子评价的不足之处32
- 3.4.4 IS平台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有待提高和改善32-34
- 第4章 提升IS平台应用效应的建议34-44
- 4.1 把IS平台建设作为学校特色之一34-35
- 4.1.1 科学规划,完善和发展IS平台管理34
- 4.1.2 完善IS平台评价体系指标34-35
- 4.1.3 不断鼓励教师参与IS平台的使用35
- 4.2 整合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校本资源库35-37
- 4.2.1 拓展教育资源的途径,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丰富实用的资源35-36
- 4.2.2 提高师生对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有效利用36
- 4.2.3 不断进行教师培训,培养和提高教师利用资源的水平36-37
- 4.2.4 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编辑37
- 4.3 培养现代化信息管理意识,提高师生信息素养37-39
- 4.3.1 发挥IS平台的功能,实现学校的现代化管理37-38
- 4.3.2 利用IS平台扩展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38
- 4.3.3 继续完善和改进电子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8-39
- 4.4 转变沟通观念,提高沟通效果39-41
- 4.4.1 转变沟通的错误观念,形成家校协同教育共识39-40
- 4.4.2 保证交流的畅通,及时准确反馈学生在校信息40-41
- 4.4.3 以"家校通"平台交流为主,发挥传统家校沟通方式的作用41
- 4.5 发挥IS平台教和学的作用41-42
- 4.5.1 更新观念促进教学和科研41-42
- 4.5.2 利用IS平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42
- 4.6 加强校际交往,推广IS平台的使用42-44
- 第5章 总结44-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48
- 附录A48-50
- 附录B50-5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明,李国祥;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国际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3 张攀峰,王润兰,赵毅;共享优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优秀“资源教师”[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0期
4 谷鹏;;中小学校园网应用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张洪;;浅谈信息化校园网建设[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葛白帆;;因地制宜建设中学校园网[J];江西教育;2006年19期
7 花丽;张红祥;;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综述[J];今日科苑;2009年22期
8 田书通;;浅析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高原期”现象[J];教学与管理;2010年07期
9 郝若平,崔士军,孟庆茂;论家校教育“双通道”思想与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8期
10 刘景宜;;基于网格服务的中学校园网的研究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1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富晓哲;通辽铁路中学校园网管理与应用的研究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倍敏;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校园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邸迎满;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郭永仕;江西省贫困县中学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伟;基于校园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易雪梅;基于校园网的交互式网络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照恒;义务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余颖;基于SOA的中小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梁云真;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朱斌;淄博职业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89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89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