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文学科研究生教学研究性缺失的归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7-12-17 12:31
本文关键词:我国人文学科研究生教学研究性缺失的归因及对策
【摘要】:有研究者指出,通过本科、硕士、博士十年专业学术训练出来的人文知识分子,鲜有通读中西学术原典,他们充其量是概论课、应试教育的佼佼者,缺乏情趣和文化教育的“有知识的无知者”。人文学科教育不在突出“成人”,而是成为一种技能,训练专业行家。1949年以后,享誉世界的人文学科大师、学者、政治家、诺贝尔获奖者少之又少,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人士。人文学科研究生质量令人担忧。理工科研究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而人文学科则不然,它需要借助教学来实现,是在与经典著作、师生对话思辨和体知悟道中积淀知识、生成思想和完善修养。只有亲历教学,学生才能聆听大师的教诲和目染大师的人格魅力。因此,教学是否具有研究性直接关系其质量高低。 从人文学科研究的特殊性和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出发,人文学科研究生教学是师生共同探讨学问,进行学术研究和生成智慧的过程,是学生在独立思考、体知悟道的基础上提高研究能力、生成思想和完善修养的一种实践活动。其研究性表现在:完善修养的教学目的;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注重讨论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和质性评价方式。 反观我国目前人文学科研究生教学,无论是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还是学习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研究性缺失。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忽视讨论;教学内容以预设为主,忽视选择;教学评价过于客观化,忽视质性评价;学习方式以知识技能为主,忽视体验。只有深刻地反思,才能有拷问的深度和力度。针对以上问题,主要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层面进行原因分析。教师:道德修养不足,忽视教学的教育性功能;强制灌输,忽视经典讨论;面对教学中政治意义渗透,贯彻执行力弱;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研读经典意识淡薄;依赖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反思意识;学校:缺乏制度保障条件,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班级容量大,难以讨论;浮躁的学术风气。可见,造成其研究性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且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提高人文学科研究生教学的研究性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是一人一己之功,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作为教师,要完善修养,重视教学的教育性功能;强调对话交流,注重经典教学;提高研究水平,增强主动性。作为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反思意识、注重经典研读,强调自由学习体验。作为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适当控制招生数量,保证质量;营造自由的教学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子建;尹弘飚;;课堂环境对香港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兼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2 张楚廷;再论教学与科研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3 张少雄;;压迫与封锁不可能达成创新品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4 王荣德;卢瑟福与诺贝尔科学奖“人才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5 王建华;;大学道德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李茂林;;牛津大学:导师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年07期
7 林曾;高艳贺;;美国高等教育发达的背后:教授发表同行评审期刊文章之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8 黄宇辉;从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11期
9 姜国钧;;《高等教育哲学》镜诠[J];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06期
10 王晓宇;周常明;;牛津大学导师制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1300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300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