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生招生政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生招生政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地区 教育公平 少数民族研究生招生政策
【摘要】: 招生政策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生招生政策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增加少数民族考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机会的补偿政策。该政策不仅仅是一项民族教育政策,而是涉及到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社会政策,对我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进社会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作者首先介绍少数民族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对政策的内容、价值取向及政策分析的依据三个维度对少数民族研究生招生政策进行理性分析,阐释该政策的合理性;然后从政策本身和影响政策执行的内外部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并按该政策的主体——政府、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研究生主体以及社会四个层面分别归纳出该政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根据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建议。 理性分析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在内容分析中,作者概括了该政策的两种类型,即“双少政策”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指出了该政策具有明确的目标、特殊的招生对象、独特的招考方式与执行模式及重要的地位等。教育公平和社会均衡发展理论是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生招生政策的价值取向,教育公平是实施该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社会均衡发展理论是该政策的根本依据。该政策坚持了教育公平的权利平等性原则、特殊差异性原则与不平等补偿性原则,是解决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同时,从影响政策制定与实施因素及政策评价的维度来分析少数民族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合理性。这一部分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生招生政策,为该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证明该政策是一项合理、合法、可行性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 本论文中的难点是找出该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根据问题提出完善该政策的建议。作者主要运用了直接观察与访谈法对该政策的主体——政府、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研究生主体以及社会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归纳出该政策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如政府没有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制定政策、资金投入、评价监督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高等院校在实施该政策的力度欠缺,对少数民族研究生缺乏科学的教育与有效的管理;少数民族研究生主体的诚心意识淡薄,毕业时不愿回归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社会公众对该政策缺乏一定的认识的,没有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根据目前出现的问题,作者从政府、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研究生主体以及社会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即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参与该政策的管理,提高少数民族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完备度,加大政府对该政策的资金投入,完善与该政策相配套的评价监督机制;高等院校应充当执行与管理的中坚主力,在招生、管理和毕业指导层面严格执行和落实该政策,并对少数民族研究生群体进行“特殊教育”;少数民族研究生群体应培养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社会要正确认识该政策,并充分发挥公众的舆论与监督作用。关于该政策的问题及完善该政策的建议分析,为我国贯彻执行该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新宪;;民族地区城市电大的学习支持服务——以包头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广西教育;2010年12期
2 蔡国英;;以教育公平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J];宁夏教育科研;2007年02期
3 李辰;;涂文涛:教育促公平[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7年02期
4 钟慧笑;赵岩;唐育红;;2008,年终综述 跨过磨难 见证辉煌[J];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01期
5 张建平;张静;;民族地区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的分析——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模式引起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6 吴德刚;;论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意义——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的体会[J];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7 闫沙庆;王昕;;教育公平与人口较少民族和谐发展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5期
8 玉时阶;;推进教育公平 和谐发展瑶族教育[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9 ;《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02期
10 李小峰;;我国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若干问题浅议[J];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论因材施教与课堂教育公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2 丘利进;;浅论教育公平与民办教育[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肖明华;冶进海;;民办学校在教育公平中的和谐作用[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肖明华;冶进海;;民办学校在教育公平中的和谐作用[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5 刘丽;;因材施教与课堂教育公平矛盾吗?[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6 张静;陈卉;;从点滴做起,实现教育公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7 杨璐情;;教育公平是一种力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8 张丹霞;;克服马太效应 实现教育公平[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9 张彤华;;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10 权力;;农村的教育贫困与实现教育公平[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国英;从宁夏看民族地区推进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盖东海;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夯实和谐社会基础[N];消费日报;2007年
3 ;关注教育公平[N];大连日报;2005年
4 梁发芾;城乡考生比例是衡量教育公平的尺度[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5 董健;奥巴马的“礼单”与人类的公平梦想[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本报记者 胡洪月;教育公平[N];河北农民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马小丽;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和谐发展[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9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周兆军;期待教改新局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倪蔚薇;教育公平,看高位均衡[N];无锡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淼;纵深推进素质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N];青岛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2 稽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王振存;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郑友强;经济转型过程中民族地区政府作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小平;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的波尾效应和红利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蒋云芳;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以促进公平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李淼;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8 吴琼;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族协调发展[D];新疆大学;2010年
9 安晓镜;民族地区初中阶段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鄢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润洲;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仇艳艳;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荣;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公平[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史湘琳;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非经济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芳;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度中的教育公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汪放;教育公平视野下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芳;民族经济政策对民族地区企业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刘纪年;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卢贵子;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才发展战略[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郑奇勋;民族地区法律信仰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06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306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