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格与学术能力的协同发展——关于改进研究生德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1-29 06:52

  本文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道德品格 学术能力 协同发展 研究生德育 能力培养 能力发展 研究生导师 学术活动 教师 出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认为研究生道德品格与学术能力的协同发展,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指出成立促进研究生道德品格与学术能力协同发展的组织机构,促使研究生德育转型以服务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鼓励研究生导师与课程教师致力于研究生的品格培养等,是实现研究生道德品格与学术能力协同发展的可行措施。
[Abstract]: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oral character and academic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both necessary and feasible, and points 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rganization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oral character and academic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aduate mor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ability, and to encourage graduate tutors and course teacher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character, etc. It is a feasible measure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oral character and academic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分类号】:G643.1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由稳定的向善心理倾向与为善行为特征共同构成的研究生道德品格的发展,是将研究生培养成德艺双馨之才的需要,是大学内部学术共同体实现和谐有效运行的需要,也是维护大学声誉的需要。但是,德育至今仍是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尚不能满足上述需要。造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2 王林;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3期

2 蒋华林,吴强,李华;加强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3 欧安欣;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成因与对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杨玉圣;与其说是学术荣誉,不如说是学术责任——应正确对待学术论文署名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5期

5 郭德俊,马庆霞,陈艳玲;生物感情类型学[J];心理科学;2002年01期

6 董军,田海平;试论研究生德育的当务之急[J];伦理学研究;2004年03期

7 陈学飞;谈学术规范及其必要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11期

8 鲁洁,高德胜;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J];中国教师;2004年01期

9 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肖峰,吴延玺;新时期如何改善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1990年04期

2 陈刚,司乃潮,赵玉涛;试论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3期

3 卞清;高校研究生成绩档案利用的现状及对策[J];档案与建设;2005年06期

4 尹继卫;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新思路[J];岭南学刊;2004年02期

5 王玉初;;研究生“以奖代免”值得期待[J];教育;2007年20期

6 路甬祥;;路甬祥:东西方教育差异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年01期

7 万建伟,王展;关于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年02期

8 张立新;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9 周文文,唐任仲;应用过程管理技术提高改善研究生培养质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02期

10 尹城乡;初一《思想政治》第一课教材修订说明[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菲菲;;图书馆与知识经济协同发展[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知识经济与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研究生培养[A];张上隆果树学文选[C];2006年

3 方炎;王卫宁;;光电子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苏彤;;亚洲教育协同发展的设想——站在文化的立场和哲学的高度[A];2004年亚洲民办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5 杨晓虹;王广树;刘松艳;丁志英;;面向21世纪,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杨丽明;施仲衡;梁青槐;;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物业协同发展探讨[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蔡德章;;运用知识管理方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张士宏;;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与企业结合[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郝世才;;试谈城乡老年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协同发展[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郭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联动平台 促进中部崛起[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荔雯;张江新建研究生培养基地[N];文汇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叶青;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并非“全面收费”[N];广东科技报;2008年

3 福建中医学院07级中医妇科专业研究生 汪素卿;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管见[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记者 贾晓燕;本市将重点建设一批研究生培养基地[N];北京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雪林 通讯员 黄艾娇;全过程监控研究生培养[N];文汇报;2009年

6 ;研究生培养应注重“创新”意识[N];科技日报;2000年

7 金柯;研究生培养要追求“多样性”[N];解放日报;2004年

8 陶洪光;缩短研究生培养周期[N];文汇报;2004年

9 钱恂熊;河海大学聘任研究生培养督导专家[N];科学时报;2009年

10 记者 范宏喜 通讯员 刘滨;共建地学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孝勇;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5年

3 王玉芳;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4 王传民;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5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李卫;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7 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景春华;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云;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协同发展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张杰;莱芜工商银行协同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瞿海东;基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吴爱武;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指标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刘朝辉;现代企业合作竞争与协同发展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6 周轶昆;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7 谢章澍;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及其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8 杨辉;论我国城市基层政权与居民自治的协同发展[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9 孙洁;基于系统优化目标的皖江旅游经济带~1协同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全菊;我国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72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472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5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