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评价——基于八所大学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8-02-03 06:55

  本文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创新人才 培养 调查 出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博士生教育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战略目标。对全国8所大学216位博士生的调查表明,在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频次随学科不同有较大差异。博士生导师已经形成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培养思路和过程,但侧重不同。目前许多培养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博士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但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从评价视角看,目前我国高校比较重视博士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环境条件上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博士生参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程度较低,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环境和制度的制约。博士生对创新活动促进自身素质的满意度不高,在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doctoral education is the strategic goal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The investigation of 216 doctoral students in 8 universities in China shows that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The frequency of tutors' guidance to students varies greatly with different disciplines. Doctoral tutors have formed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proces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But the emphasis is different. At present, many cultivation can improve the innovation qual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to varying degrees, but there is still great room for 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aluation. At pres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doctoral education, but they are aiming at training them. There are still many unsatisfactory places in the training mod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degree of doctora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Graduate Education Innovation Program" is low. There are still some environmental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for doctoral students, an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promoting their own quality is not high, and there are still some restrictiv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BIA07002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在招生规模和学位授权数量上已居世界前列。但研究生教育质量并不尽如人意。近10多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创新人才培养列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1]博士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最高层次,在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谢作栩;王蔚虹;;我国研究型大学师生对博士质量要素的认识研究——基于五所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2 陈珊;王建梁;;导师指导频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博士生视角的分析和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3 张凌云;贾永堂;张晓明;;美国高校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层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09期

4 张巧林;孙建军;卞清;杭祝洪;;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博士生视角与导师视角的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劲松;略论研究生教育的模式与发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闰明涛,郝艳萍;从就业谈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生教育的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3 沈华;;博士培养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4 张文静;;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J];成才之路;2008年13期

5 曾兰平;谢发平;;体育传播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南传播;2009年11期

6 彭安臣;;德国与美国博士生资助制度比较[J];大学(学术版);2010年12期

7 李文建;;扩招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反思——有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8期

8 黄日强;日本的博士过剩问题[J];抚州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9 李其生;依靠导师 立足本校──学位论文答辩组织管理之我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10 李敏;战后美国科技政策对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金凌志;理工科博士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陈;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传统与变革[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庆东;中国学位授权体系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7 缪园;基于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8 王道红;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英;美国研究型大学早期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王保星;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马美茹;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启示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敏敏;举办江西省研究生运动会可行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岁秀会;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及保障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高丽;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管理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刘杰;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晴晴;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开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慧;我国教育政策学专业人才培养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明;我国农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孟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夏放怀;王雪松;;博士生培养年限与学位论文质量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年04期

2 潘艺林,何仁龙,马桂敏,张元兴;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对部分师生的问卷调查与文献比较[J];教育与现代化;2004年02期

3 王晓德;;早期美国人的欧洲观及其影响[J];历史教学;2006年07期

4 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美国高校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诚信[J];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18期

5 叶松,瞿海东,蒋国俊;博士生导师队伍考核评估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6期

6 孙希;;美国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华;;博士培养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2 邱立友;高玉千;戚元成;;理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9年10期

3 张凌云;梁传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1期

4 宋招权;;全方位搭建平台,推进博士生创新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5 张德祥;刘凯峰;;教学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建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汪贤泽;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与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7 吕东伟;博士生教育创新:谁之责?——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22期

8 饶們子;博士生教育与文本阅读的历史性问题[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梁桂芝;比较与借鉴——中国与国外博士生教育的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科技.人才.市场;1994年Z1期

10 冯帮;;美、英、日博士生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比较[J];青年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远奎;张桂芬;邵兵;;论创新人才与高校创新教育[A];新世纪人才战略研究——黑龙江省人才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魏伟;;电气学科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潘菊妃;;论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创新人才的培养[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文亚凤;;电子技术实验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的探索[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5 张俊玲;;略谈培养现代化园林创新人才的层次观[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傅忠道;蔡宜旦;沈建良;;培养创新素质 造就创新人才[A];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1999-2000)[C];1999年

7 彭树堂;赵勇;;浅论科技社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功能作用——北京上海科技社团创新发展思路探讨[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8 童解放;;建立企业创新文化 营造企业创新环境[A];湖北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科研成果汇编(1999-2000)[C];2001年

9 黄尚廉;魏彪;朱永;刘京诚;;大力培养光电信息科技创新人才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A];全国光学、光电和电子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专集[C];2002年

10 陈桦;刘云飞;;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A];全国光学、光电和电子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专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哈密地委党校高级讲师 梁海波;发挥创新人才作用 实现哈密跨越式发展[N];哈密日报(汉);2011年

2 ;关于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中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使用与培养的暂行办法[N];包头日报;2011年

3 宋桂昌;张玉纯喜摘“江苏创业创新人才奖”[N];徐州日报;2007年

4 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 吴东莞;尊重创新人才的个性[N];中国人事报;2007年

5 记者 叶桂华邋通讯员 刘月青 钱小荣;去年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407人[N];泰州日报;2008年

6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谢应平;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是责任心和自信心[N];江苏教育报;2009年

7 记者 刘晓 通讯员 魏川雄 李强 江组萱;江宁重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N];南京日报;2009年

8 肖东;首届大学生创意大赛“三会合一”发掘创新人才[N];江苏教育报;2010年

9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校长 于允锋;汲容雅精髓 育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记者 徐敏邋通讯员 董少校;上海交大设创新人才基金[N];解放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方芳;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及其结构模型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兴;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6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曲波;创新型大学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易凌;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9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懿;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玉巧;工程创新人才的类型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牛梦虎;我国学术型博士生招考选拨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立迁;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博士生奖学金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韩勤;基于国家竞争力的我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资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朱亭亭;二战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学超;王选的创新人才思想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陈文燕;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变革的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9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86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486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a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