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基于12所大学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题:博士生资助 切入点:资助类型 出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使用对全国12所大学913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应用"教育生产理论"、"入学选择理论"以及"激励理论"构建分析框架,考察博士生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发现,我国博士生接受的资助水平整体偏低,且效率取向不明显;资助类型与博士生学术产出、生源吸引以及学位完成时间存在相关关系;"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相对其他资助类型,在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吸引优秀生源、促进学位完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证实了资助是有效博士生教育的必要条件及其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有鉴于此,必须加大资助力度、提高资助水平,改善资助结构、提高资助效益,构建"绩效+公平"导向的资助体系。
[Abstract]:Using the data of 913 doctoral students from 12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author uses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production, the theory of entrance selection and the theory of motivation to construct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al funding and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train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doctoral funding in China is on the low side, and the efficiency orientation is not obvious, and the types of funding and the academic output of doctoral students are not obvious.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 attraction and degree completion time.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funding, the "high level efficiency leading" funding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education and attract excellent students. This confirms that funding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ffective doctoral education and its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view of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funding and raise the level of funding. Improve the funding structure,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funding, and build a "performance equity"-oriented funding system.
【作者单位】: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防科技大学引进地方(国外)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导师资助制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研究”(编号:10YJC880051)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安臣;;大学博士生资助现状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竹;;高职教育供求理论模型的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李强;;从教育经济学视角看我国教育公平问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罗箭华;彭婷婷;;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广东省惠东县上村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4 赵芳,李忠义;广西高校体育专业扩招问题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5 毕正宇;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史海玲;大学教育质量的危机——“考前突击现象”剖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李勇,陈晓阳;市场经济与大学经费来源的多元化[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杨龙发;;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9 安剑波;;新疆东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10 王贤;;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二十年研究状况之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奚隽;;公共安全教育中的供求关系探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闫晓庆;;对部分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与影响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刘纯阳;;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其基本对策——来自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焦蓓蓓;;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有效方法——浅议有轨尝试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5 赵珍玉;;试论通过科技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李勇;;高等学校成本结构与产出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王雪娟;陈永康;;山西省普通高校物力资源利用效率实证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胡春梅;;山西省普通高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实证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李锋亮;侯龙龙;文东茅;;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校中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影响[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吴克明;;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燕玉铎;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臧兴兵;生源地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祝志芬;中国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的发展及其完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模式与选择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杨斌;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福祥;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曲万波;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鹏欢;大连市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丁义萃;中美日作文教学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佳佳;民国时期我国自编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翟继岩;美国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培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纪伟丽;生活中的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冰;英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魏晓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担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蒋笑莉,任强,郑秀娥,陈凯旋;简论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的创新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2 孟繁强;时博;唐洁;盛刚;李新建;;天津市博士科技人才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5期
3 孟东军,褚超孚;我国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和实施方案初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殿元,刘泰强,姜茂发;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J];辽宁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2 刘鹏;衡恩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尝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0年S1期
3 何蘅,曹菱红,方国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浅谈[J];江苏高教;2002年05期
4 王明荣;“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周必水,蔡红暹;研究生质量保证措施的研究与实践[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姚美琴;关于工程硕士培养和管理工作的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蔡绍晖,任先达,雷兵,桂飞;学制“三改二”后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潘家祯;深入思考高等教育的作用和任务——谈谈对转变教育理念的再认识[J];化工高等教育;2005年03期
9 陈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年04期
10 孙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乐年;;刍议影响研究生业务培养质量的几个原因[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赵舵;冯晓云;;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裴昌幸;于晓飞;王汉江;;提高实践能力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手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白峰;马龙;赵凯;;跨学科的地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赵峰;董海鹰;苏宏升;;构筑培养方案四大平台 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高质量的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李碧虹;;研究生教育的供需与培养质量[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郑爱平;;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8 刘忠宝;马国远;姜明健;;提高动力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综合措施[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9 敖勇;林爱华;;眼科学硕士研究生生源情况对培养质量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葛玉梅;沈火明;高淑英;;加大基础力学系列课程的整合和更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A];海峡两岸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时晓玲;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蒋廷玉 陈晓春 杨频萍 本报实习生 葛灵丹;博硕研究生,“高产”还须高质量[N];新华日报;2010年
3 陕西师范大学 王强;应努力提高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李宣;西安工业学院彰显办学特色[N];光明日报;2005年
5 龙研;调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培养质量[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记者 张炳升;中国水科院靠智力输送“西部之光”[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启昌;我省新增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N];云南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鲁飞 记者 张书喜;安徽MBA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肥召开[N];安徽日报;2008年
9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卢欣;助博士体面地搞研究[N];广东科技报;2009年
10 张俊杰邋本报特约记者 曹传彪;为“准军官”强筋健骨[N];解放军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王健清;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学习型干部培养质量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4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马万民;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6 易凌;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7 吴伟;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学习环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秦风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祝士明;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凤玲;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培养质量分析与建议[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王慧;中美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邵松鹤;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格灵;高等教育学硕士生课程设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谢步江;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及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6 陈媚;北京地区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D];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
7 黄春霞;军队医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8 平萍;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9 王蔚虹;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认识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荣威;MBA教育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70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570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