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研究生院大学看创新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8-03-15 08:06

  本文选题:研究生院大学 切入点:研究生教育 出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介绍了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研究生院大学的基本教育情况,分析了各国研究生院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education situation of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ies in America, Japan, Korea and China, and analyze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training mode in graduate schools of various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this, it puts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 邓勇;服务国家 科教结合 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N];光明日报;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超;;西方大学学生自治的嬗变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2 李振玉;;日本研究生教育的“三化”改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3 郭德红;吕世彦;;日本大学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04期

4 胡健歆;张森;;综合大学和特色大学的国际参照与启示[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邵尚;;试析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动因[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邓岳敏;;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趋同问题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邵松鹤;;试论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8 陈敏,沈红;日本研究型大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9 王全林;多元互补: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2期

10 庞笑萌;张艳;;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晓光;董维春;;战后日本高校社会服务:形式、特点及其启示[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冯晓玲;;大众化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质”与“量”的协调[A];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章凤;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闫飞龙;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D];厦门大学;2009年

5 潘黎;基于知识活动能力的普通高校分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宋洁绚;基于国家主义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光彦;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书亭;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9 杨树兵;关于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和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刘岚;国立大学的角色与职能分析[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玲;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显梅;私人基金会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海洋;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景全;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队伍结构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谢强;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大部门制”改革的探索[D];中南大学;2010年

6 候永鑫;大正、昭和前期(1912-1945)日本私立大学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秀亭;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8 钱丹丹;日本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王蕊;西部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刘晓琳;后大众化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对中国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旭霞;步捷;张君;张文娟;;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年04期

2 张辉;吴松强;;美、日、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亚太经济;2010年02期

3 管yN;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5年27期

4 贾元华;;高等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5 崔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06期

6 姚昕;;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5期

7 周俐军;王冬梅;张士强;;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比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9期

8 邢爱英;赵美霞;;试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郭师虹;蔡安江;杨桂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曹薇;;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庆棠;李勇;张敬;;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刘忠宝;张红光;马国远;王庆华;;工科专业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徐跃进;王平祥;唐铁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朱善安;杨敏虹;阮秉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与创新人才培养[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曹洪军;;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与环境研究[A];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6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6 陆真;魏雯;林菲菲;;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构建及培养模式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7 庞海芍;;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A];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6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8 刘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沫;陈海宁;陈晓猛;;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2年立项研究课题论文集[C];2003年

10 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A];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6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金姝 李林岩;长大首开“订单式”培养模式[N];吉林日报;2004年

2 ;济南动漫学院首推“订单实训”培养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3 通讯员 李万成 张家盛;推行“合格+特长”培养模式[N];湖北日报;2008年

4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陈玉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多样化[N];解放日报;2010年

5 通讯员 高原;培养模式灵活 就业升学路路畅通[N];济南日报;2010年

6 李燕茜;创新人才培养要从拼分中走出来[N];福建科技报;2010年

7 记者 吴苡婷;先行先试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N];上海科技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茧 通讯员 丁维先 余志华;湖南师大推出“立交自主”培养模式[N];湖南日报;2003年

9 记者 王娟;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破解就业难题[N];开封日报;2009年

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郑志明;创新人才培养须打破科学与技术的壁垒[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3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8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缪园;基于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10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亚辉;军校学员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刘文曦;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韩莹;我国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分析与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艳;农林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赵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叶青;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王建永;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苏红;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包瑜;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韩晓霞;高等学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本文编号:1615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615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9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